徐江导读

2020-09-10 07:22:44
特区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蹈成诗私人化

慢慢地

昂 放

慢慢地

属于你的雨下完了

你站立的地方一无所有

慢慢地

把这片沙滩装进口袋

把这条街的台阶折成纸牌,洗一洗

慢慢地

头发长了

嘴唇落着厚厚的阴云

慢慢地

每盏灯下的愤怒都是一把琴,弹着它们

把悲伤从膝盖上拿开

慢慢地

走向你的,每个真理手中都拿着一柄铁锹

慢慢地

把你掩埋

徐江:悲傷有所指,悲伤无所指

悲喜最易成诗,却又最难写。

什么原因?世间人都一根筋。喜欢写作的性情中人更是一根筋。于是,悲要写成哭哭啼啼、哭天抢地;喜要写成疯疯癫癫、跳大神,还以为自己是年轻时的郭沫若在写《女神》。

写悲伤的心境,不能空对空地玩高蹈,也不能实打实耍碎嘴子。奥登写《葬礼布鲁斯》,悲吧,具体吧,但他没有嚎“约翰啊本杰明啊李二狗子啊你怎么就挂掉啦”这类。人的悲伤肯定有一个具体的出处和来历,可到底需不需要伴随着情感宣泄,一五一十地报账本儿一样交待出来?每首诗自己都有一个度,它不是遵从某一道公式,而是作者根据此情此境,自然地选出最匹配的方式。

《慢慢地》当然是一首悲伤之作。它写得既好像是人生之悲,又好像是感慨具体的世情,悲伤注入诗中,赋予了语言某种迷醉的张力。既惆怅,又愤懑。再多一分就颓废和无望了,但好就好在诗句戛然而止。

在作者这样的感知,让它彻底明确化好不好?当然不错,淋漓尽致嘛。可是这样一来,它就从此只依附于某个具体的情绪引爆点了,成了单纯的宣泄和抒发,阅读的联想空间彻底被卡死,悲伤所能辐射和触及的景深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定,诗从此也就不再是诗了。

孔子谈诗:“哀而不伤。”晦涩是一种“伤”,过于具体、私人化,则是另一种“伤”,形似两极,实则同病。具体到本诗,让悲伤“无所指”恰恰有了广阔的所指。

猜你喜欢
高蹈成诗私人化
落叶成诗
微光
班马儿童小说叔叔型形象塑造的尺度
无 题
高蹈独立 林下风雅 人物画中的逸人雅士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8
小学语文“文本特质教学”刍议
江苏教育(2018年15期)2018-11-21 11:04:44
村庄逆流成诗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49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私人化小说创作特征探究
卷宗(2017年34期)2017-12-28 00:44:52
白天鹅之殇
论晚清军队私人化的肇始、发展及影响
黑龙江史志(2017年1期)2017-03-10 13: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