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020-09-10 07:22于晓莉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苏武道德品质匈奴

于晓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此,教师要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立足点和策略。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立足点

1.立足教材。德育和智育要方向一致,在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能力。教师需立足教材,开展德育活动。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需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需引导学生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在讲解《师说》时,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尊师重道、尊敬师长。

2.立足学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情况,开展德育活动,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在开展“表达交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综合性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生活中的优秀人物来讨论,并鼓励他们写作,让他们在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中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

二、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需摒弃“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例如,在讲解《苏武传》的时候,教师可着重引导他们关注苏武的言与行,学习苏武身上的优良品质。学生发现,被匈奴人扣留后,苏武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淫威,没有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一开始,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却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接着,匈奴人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在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还将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的爱国精神帮助他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接着,匈奴人又派苏武的舊友李陵来劝降。苏武自表心迹,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尽磨难,他最终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言与行,能让他们学习人物身上热爱国家、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精神品质。

2.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例如,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适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可以播放残奥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夺取金牌的视频。2016年的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健儿在赛场上奋勇争先,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传递着非凡的正能量,奏响了挑战命运的最强音。在“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价值观的感召下,这些运动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的拼搏精神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奋力拼搏、永不放弃。在经历挫折和磨难后更要勇往直前,不能轻言放弃。观看了视频,学生再去阅读《我与地坛》,能发现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不难理解: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让作家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地坛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他慢慢地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作者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成长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让他们在困境中也能顽强屹立、不言放弃。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就需要立足教材、立足学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创新,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苏武道德品质匈奴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苏武牧羊
“好奇”的代价
飞将军抗匈奴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