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双双
摘要:猫头鞋(虎头鞋)民间美术工艺,河南淮阳地区称作猫头鞋,在民间亲人对孩子美好的期盼逐及神话传说渐形成了穿虎头鞋的习俗,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穿虎头鞋的时间,是在幼童百天以后。民间常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的作用外,还有祝福的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之意。婴儿,一切邪恶的东西都不敢近身骚扰,它是孩子的保护神,是母亲一颗爱心的艺术表现。猫头鞋制作工艺复杂精美,布鞋透气、吸汗、环保、更适合儿童的脚部发育。
关键词:猫头鞋;民间美术;虎;吉祥
一、猫头鞋的习俗
猫头鞋又叫虎头鞋,是民间传统文化,在周口地区是叫猫头鞋。猫头谐音毛头,在小孩一岁左右穿,冬天穿连脚棉裤,严实的护住脚腕,套在棉裤外面。虎头鞋具有保护脚腕和保暖的实用价值。鞋的前端呈虎头样子,吉祥物,人们也赋予了驱鬼辟邪功能,保护孩子没病没灾。做鞋的的布一般都是碎布,用大人做衣服剩下的边角做,民间认为老虎是万兽之王,强壮,一般民间猫更常见,经常称之为猫头鞋。希望长得虎头虎脑,虎虎实实,有虎一样的内在气质。周口地区的猫头鞋送鞋还有很多讲究,一般都是买来送亲戚家孩子,或者姥姥做好送外孙,猫头鞋,送双不送单,姥姥做好的鞋还不能缝带子,鞋带应该让奶奶缝上,据说这样会使娃娃富贵双全。
二、猫头鞋传承及制作过程
有幸拜访到一位在河南淮阳县,八十多岁的老民间艺人,李芝老人,老人也正好属虎,人们也愿意买她做的猫头鞋,遇到老人,是在街上卖剩余的几双。后来又去了老人家里,老人住在一个小院里,她从十六七就开始做猫头鞋,做了孩子穿,孙子穿,重孙子穿,图个好的寓意。老人今年已经不做猫头鞋了,老人说:“年纪大了,眼也看不清了,得熬浆子,打袼褙,一层层哩晒,扎“花子”,一针针哩可累手”。说到现在穿猫头鞋的小孩也越来越少,老人都孩子们也都没有从事做猫头鞋的,可能到老人这一代就没有孩子再做了。以前做完卖猫头鞋,现在卖不动了,生活现在好了也不做猫头鞋了。以前猫头鞋全是手工缝制。这几年眼看不清了也会买些机器扎的“花子”,以前村里都是手工扎猫头鞋的“花子”。
制作过程如下:
猫头鞋的制作一般是开春,天凉风好,便于晾晒,全部手工缝制,从打袼褙,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再把鞋面和鞋底拼接到一起就基本完成了,之后再扎上胡须,虎耳朵等修饰,缝上鞋带子才最终完成。河南周口地区的猫头鞋,鞋帮和虎脸的是分开的然后再拼接一起,这样的猫头鞋更立体有型。
1,打袼褙,是做猫头鞋最基本的,加工出来的材料,打袼褙用的材料原以前的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加浆糊一层层叠加,使布变厚变硬,一层层,做鞋底,做鞋帮,做虎脸,而且三种用图的袼褙,层数也不相同。一般鞋底鞋帮四到六层,虎脸的袼褙一两层,方便刺绣。
2,剪鞋样,用流传下来的照着一岁左右小孩尺寸量好的模板,鞋底和鞋帮,剪下所需的袼褙,鞋底的的袼褙较厚,4-6层,根据布和浆糊的薄厚决定之前袼褙的层数,一只鞋需要两份剪好的袼褙鞋样,简单捆绑,叠螺在一起。包边,用白布剪的大于鞋底,剪布时要格外注意,不要顺着布料的纹理剪,而是要与布纹成45度角,斜着剪,否则布容易脱线。铺底就是在做底的一面先铺上两层碎布,再铺一层纯色的软布,这样纳出的鞋底舒适,美观,饱满。铺的最后一层软布,应略大于鞋底,缝制时要把边折进去,然后再用细小而匀实的针脚将其缝住。
3,纳鞋底,由于鞋底比较厚,纳鞋底时还时常会用到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紧绳一气呵成。全方位固定袼褙,以免遇水潮湿浆糊没有黏性,鞋底松开,纳全靠的是力度与手艺,纳出的鞋底,线纹整齐排列,美观大方。
4,做鞋幫,同样是以袼褙为原料,用鞋帮样儿做模在袼褙上剪出鞋帮的大概形状,一只鞋帮是由这样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块袼褙缝制而成的,所以需剪四块做鞋帮的袼褙。剪下后简单地与样子缝到一起,再进行仔细的裁剪,去掉多余部分。鞋帮的后部和前部要多留一些,大约宽于样子1厘米,以便最后缝合。豁口就是前边虎脸部分与后边鞋帮的分界线,缝制起来以后,这两小块就组成了虎脸。
然后再比着样子用美观的布,做鞋帮的面儿和里子。鞋帮面儿多为绸缎条绒布,或红或绿,颜色鲜艳;鞋帮里子则选择棉布,柔软舒适,颜色淡雅。
剪好的袼褙脚跟部分常缝上两根竹棍,竹棍要缝制在鞋帮外侧,以免竹棍硌脚,而且小孩穿鞋的时候有型,不至于后跟堆塌。
鞋帮包边,只需包脚踝部分,将剪好的面用浆糊平滑的粘到剪好的袼褙上,大于的部分包到另一面,然后再包脚踝部分的边一般需要4厘米宽的布条,两面均衡包制,布的边缘要折叠进去,再将剪好的里子缝制在袼褙上边缘同样折进去,留一边,塞进棉花,铺平,然后再把边缘布折叠进去缝制好,这样鞋更饱满,舒适,暖和。
5,绣虎脸,用袼褙,将剪好的样子放在用来绣制虎脸,用笔描出形状。虎脸是整个虎头鞋最能出彩的地方,在虎脸上加了许多其他的动物和植物,蜻蜓,蝴蝶,梅花,桃花等,花样繁多,图个美好吉祥。
虎脸和鞋帮缝制时还需要加上点缀,加绫子,加耳朵,用布条抽一部分丝,让布条的一边是松开的状态,模仿虎的毛发,再加上虎耳朵,上到鞋帮上,缝制时针不要扎到虎脸上,细小的细小的线绣到虎脸的布上,这样看不到针脚,做的更精致。
上好虎脸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掩鞋口,掩鞋口也很讲究,口其实就是把鞋帮上留作鞋口的地方,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包边处理,使鞋看起来整洁、美观、大方。这样整个鞋帮部分就算是准备好了。
6,上鞋帮,鞋底和鞋帮虎脸全都准备齐全之后,也就是上鞋帮。先把鞋帮前端虎脸处对折,缝合。再把留作虎脸的部分紧帖着缝到鞋帮的前端上鞋帮时,先从前端虎脸处开始,虎脸和鞋底处接口也叫锁嘴,锁嘴很讲究,需要锁的有力度,线条针法也讲究密集均匀,针脚扎得要匀,线绳拽得要紧。7,扎虎须:虎须是用彩色毛线做成的。首先选择与虎头鞋颜色协调的毛线,取大约有六七根的一小绺,在手指上绕几圈,剪断后扎在虎嘴的两侧,并修整成绒球状。这样虎头鞋就又多了些灵气。待孩子穿上这虎头鞋,走起路来,这两个绒球做的虎须上下颤动,十分生动。
三、艺术特点
猫头鞋(虎头鞋)虎脸图案简约,民间艺人的设计,用简练的线条,画出简洁的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具有概括性,画面中轴对称,平稳,也迎合了人的心理,孩子一生平稳的期待。造型夸张变型,正面和侧面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虎的眼,鼻,嘴,生动活泼。整个猫头鞋鞋也具有同构性,全部手工缝制,结构合理,掩口,缝制,共同协调,使整个猫头鞋更精致,更完整统一。布鞋透气、吸汗、环保、不臭脚,更适合儿童的脚部发育。较大的孩子活泼好动,双脚常因经常着力快速行走而产生较多热量。布鞋吸汗和透气性好的特点可让孩子双脚更舒适。
参考文献:
[1]党春直,《中原民间美术工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版
[3]胡俊涛,《对河南民间美术现状分析与思考》作家,2009,(24):237-238
[4]张宜薇,周小儒《浅析虎头鞋的艺术魅力》EPUB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