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9-10 07:53孙诗棋陈欣悦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高校

孙诗棋 陈欣悦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需向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各高校“产学研”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科研态度和能力的影响。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SPSSAU上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对“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情况存在差异、学生参与动机对其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影响较大、校企联合程度和学校科研氛围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一定影响的结论,并基于此为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高校

一、引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报告强调了科技、人才等对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型人才资源仍较为匮乏,相应的教学与人才培育规划亦发展不足,这将成为制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立足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机制提出设想。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线上文献数据库对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进行其“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搜寻和分析。经筛选,对余下的较权威可靠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数据利用,加深对以上四所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了解,弥补问卷调查无法收集到的空缺数据。

(二)问卷调查法

因研究需要,将问卷分基础信息及“产”、“学”、“研”大模块设计调查内容,并分别向粤港澳大湾区内四所典型高校发放问卷,以获得大湾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真实的第一手数据,紧密联系大湾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联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65份。经分析,问卷数据信度和效度均理想,可对数据进一步深度分析。

(三)逻辑分析法

利用SPSSAU这款在线SPSS分析软件在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上进行统计、分析及整理。在获取的各类研究材料和所研究的四所高校回收的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分析等逻辑分析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报告的内容。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打完球建设框架协议》指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湾区以创新作为大湾区发展根本动力,大力发展金融,高新科技等产业。这也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而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作为高素质人才,更能适应湾区发展需要,能够实现与湾区高新产业的精准对接,助力湾区经济发展。

(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传统高校师资力量,经费,软硬件设备、平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产业和市场敏感度不高,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有机结合政策、产业、企业、教学资源,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提高。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实践+指导研究”良性循环模型为基础,打造与产业契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与企业搭建可持续合作关系,通过实践、理论、技术的方式,满足专业人才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平衡各方面关系及利益。

(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高校需灵活设置学科专业架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对战略创新产业,先进制造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需求。高校需把握先进的专业学科领域理念,在产学研模式中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侧面引导人才培养发展适应产业、市场需求,实现“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汇聚人才”。

四、对策及建议

(一)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搭建学科、创业、科研平台

通过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和学生创业、科研活动平台,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搭建学科竞赛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学科的各种学术竞赛和认证考试。通过各类专业考试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和执业的资格证书,增强未来职业的认同感。通过各类学科及专业比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是搭建创业活动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中,通过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创业者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优化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校企关系,企业放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实现人才技术与产业精准对接。

产学研一方面要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高校、企业方需建立考核体系,定期考核产学研用进展状况,取长补短,形成稳定发展的合作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独立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在管理形式上可以设立产学研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实行归口管理。

五、结束语

基于SPSSAU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交叉分析等分析,得出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对“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情况存在差异、学生参与动机对其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影响较大、校企联合程度和学校科研氛围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一定影响的结论,可一定程度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08):195-196.

[2]杨正理,张家海,陈海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東工业技术,2019(09):237+235.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62-66.

[4]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1):4-6.

[5]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97-103.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培养高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