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芳
摘 要:中学生因为心智发展、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的种种局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学生主要获取语文知识的引导者——语文老师,应重视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让“纠错”成为学生取得知识、获得进步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错误;纠错;进步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做练习题时经常会出現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令人啼笑皆非,一头雾水;让语文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各种招数应对。心理学家盖耶认为:“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分析学生形成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体会情感,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闻错色变,简单处之。
中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健全,理解力还不强,辨识能力还不够自觉、清晰,因而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处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一)严厉批评“错误”,斥责挖苦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希望课堂能够按照预先备课的情况,顺利开展。可现实往往会打破这种梦想,课堂上层出不穷的“错误”经常打乱我们的教学预设,成为影响课堂流畅的“罪魁祸首”。面对这类课堂错误,很多教师闻错色变,表现得粗鲁野蛮、缺乏耐心。一旦学生课堂上回答错误或出现偏差或不流畅,教师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打断学生的发言,甚至斥责挖苦学生,引来满堂哄堂大笑。曾有一位教师上《杨修之死》这一课,在讲到“杨修告发曹丕”事件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许多学生都说杨修单纯、正直……但一个学生却说:“杨修,爱打小报告,是个小人。”该老师愣住了,厉声对他说“胡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他……”。班上顿时一片喧哗,该生则面红耳赤,手无释处。反思一下,该老师及时堵住了学生的嘴,看似给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但并没有真正为学生解疑答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如此对待错误,相信班上的这位学生以及其他同学可能今后都不敢随意发表个人见解了。
(二)回避自身“错误”,追求完美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经常会造成一些错误,在所难免。但很多教师怕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被学生们看笑话、被同事耻笑等,往往会刻意回避教学中的“错误”,努力尽心打造精彩的“无错课堂”,片面追求完美。这种无可挑剔的课堂,看似完美,其实只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记得在一次公开课《故乡》一文结课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完后,纷纷发表看法。“我觉得闰土很可怜,因为生活重压,他的天真、平等、乐观不在。”“我同情豆腐西施,因为她曾经那么美丽、端庄。”……学生发言很积极。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鲁迅很会写错别字。”教师一时怔住,随后说:“这不是对作品的感受!”发言的男孩红着脸坐了下去。在这个环节上,显然老师不曾料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教师事先对鲁迅文章上出现“错别字”问题,没有联系当时的文化运动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手足无措,造成课堂难堪的局面。
(三)盲目赏识“错误”,创造激励假象
新课程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日常评价中注重激励性评价。结果造成有些教师担心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加以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盲目赏识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鼓励声不断,课堂一片祥和。但繁荣的假象后,是学生的盲目自大与不辨真伪,课堂的收益何如可想而知。
二、发现错误,分析症候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总是会出现种种错误,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真实地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发现错误,认真分析症候。
学生经常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出现错误: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简单乏味,不予重视,导致零碎的认识,印象模糊,甚至错误。比如语文字词的书写规范问题,字音的正确标注,标点的规范使用等问题,学生很经常凭借印象来写,没有认真去识记,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错字遍地开花,拼音错的离谱,标点一逗到底等现象。
(二)答题单一、不全面。学生答题时经常没有认真审题,真正透彻理解,忽视基本答题技巧,因此致使回答问题不够详尽,造成反复性错误,导致失分。比如在做议论文阅读题时,涉及到论证方法的作用,学生经常答得不全面,因为漏点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三、见错则喜,巧妙用之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讲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合理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让“错误”为教学服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基础字词问题,同学互助“扫盲”
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中学生有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较扎实,有的则较薄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基础知识上存在的各种错误。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花最少的时间,用最有效的办法,既纠正犯错的同学问题,又让其他的同学得到最有效的巩固。面对基础知识问题,我们让同学之间互助解决。比如说,字词的默写,词语的解释,有的同学出现错误,教师不直接指出,让其他的同学去发现并借助工具书考证,然后让其他同学去纠正错误的同学,错误被同学发现比被教师指出能更深地记住,找出错误的同学也因为有成就感而印象更深。当然在同伴互助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指出同学的错误,或讲解一些易犯的错误的原因,如“衣”字旁与“示”字旁的区别。这样事半功倍,效果就更好了。
(二)阅读思辨问题,教师引导解决
学生因为生活阅历不够,思想不够成熟,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思辨性的问题,常犯偏激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在肯定他们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或不全面,指导他们如何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上完《桃花源记》后,我要求学生对陶渊明进行评价,有的同学说陶渊明有自己的理想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不同流合污, 能弃官归隐很了不起;有的同学说,陶渊明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他应该在官场上进行斗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至少可以在官场为老百姓做一点好事。这时我只能说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同时告诉他们,在肯定陶渊明时应指出他的局限性,在否定陶渊明时应点到他的伟大之处,这样才是对陶渊明最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才会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评价人事,并乐于参与这样的思辨性问题的讨论。
(三)拓展思维题目,学生自主解决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设计一些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力。这时往往有许多学生的想象,在常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看似错误的。这时候,教师绝不能妄下断言说学生错了,只有这样才能不因为老师的评判而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在讨论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时,有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开头与孔乙己毫无关系。”“小说的第一段到底有没有作用?”面对学生的疑问,我顺着学生的话说:“大柜台、做工的人、穿长衫的,与孔乙己真的没关系吗?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
一个错误的发言,引起了一场思辨。最后,大家认识到:文章第一段写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他们一“短”一“长”的穿着不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的喝酒方式不同,显示出鲜明的贫富差距、阶级等级。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就为孔乙己的出场和他最后悲惨下场埋下了极妙的伏笔。问题解决了,我又说:“说错不是坏事,它是向正确前进的必然过程。如果一开始这位学生讲对了,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辩论,大家的印象也不会如此深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说错的学生。请大家给他点掌声。”这样的纠错,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分类整理错误,汇成错题记载本
很多同学,在完成语文练习或回答语文问题时候,经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而不知觉悟,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吸收之前犯的错误,没有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作为教师,可以把学生普遍犯的典型错题和学困生的错题(包括解答过程)记录下来,分类分析错误原因,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时,多加重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日常做错题记录本,针对错误的不同类别加以整理,每次考试前拿出来复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更具典型性,而不是无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
前苏联文学家、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说过,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课堂纠错,尽管是语文教学中的“点缀”,但如果教师处理得法,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生基础,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和加深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引导学生轻问题答案重解题思路,并在日积月累中的正向、逆向、立体思维的课堂纠错中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循环。掌握纠错艺术,让学生在纠错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人教版语文篇目:《杨修之死》、《故乡》、《桃花源记》、《孔乙己》等。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
[3]沈大安.語文教学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4]网络文章:《让“错误”成为生本课堂的一道风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纠错策略》《让“错误”精彩起来》等
[5]《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