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廉 陈培浩
陈培浩:在谈论深圳之前,我们先从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说起。这部书的书名已经表明了它独特的问题意识,它谈论的不是城市的规划、管理以及城市的社会学问题,而是城市由历史和现实所构成的文化精神;它关注的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如何安顿城市人这样的精神议题。它秉持着这样的出发点: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后现代城市,并没有解决人的所有问题。更准确说,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城市,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城市病,这些城市病难题召唤着城市精神的出场。有人认为贝淡宁、艾维纳的这部书太主观,对城市的理解缺乏社会学调研的支撑。事实上,这种批评反映的是一种非人文的科学主义迷思。贝淡宁他们对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精神提炼,比如视耶路撒冷为宗教之城、蒙特利尔为语言之城、新加坡为建国之城、香港为回归之城、牛津为学术之城、柏林为宽容之城、巴黎为浪漫之城、纽约为抱负之城……任何提炼在强化某个层面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对其他层面的某种忽略或过滤,但这并不意味着提炼不重要。外在提炼和自我提炼同样重要。外在提炼意味着外来者如何理解和想象一座城市;而自我提炼则关涉着一座城市希望建构和彰显何种精神气质和内涵。著名诗人达维希说:“城市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气味:莫斯科是冰块上的伏特加味;开罗是芒果和生姜味儿;贝鲁特弥漫着阳光、大海、烟雾和柠檬的气味;在巴黎到处都能闻到现烤面包、奶酪等各种各样迷人之物的香气;大马士革有股茉莉和干果味;在突尼斯,你在晚上能闻到麝香和盐的味道。一个城市若没有独特的气味,绝对是不可靠的。”用味道来理解城市是诗性的,这种诗性由城市的精神气质所挥发。好了,回到深圳。我想问的是,深圳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对于深圳这个年轻且在不断幻化着的城市来说,什么是它的城市精神?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比其它有历史传统依托的城市困难。
王威廉:深圳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没有各种人才的开拓经营,深圳不可能获得像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放胆探索的试验田不仅成功了,而且成功发展成了如此惊人的规模。深圳是个奇迹。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指的就是它短暂的历史。凡举世界上重要的城市,其形成绝非朝夕之间,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建造、毁灭、重建的循环中生成的。但深圳就这样成了,只有短短几十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我愿意说,深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梦想之城。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梦想绝不是虚幻的,而是紧贴着地面的繁殖。无数的人们涌进了这座提供了无数机会的城市,那个时候,这个所谓的城市,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空壳,但是它所蕴含的梦想的力量,已经散发出了强大的能量。21世纪初的时候,仅在深圳华强北附近就聚集了3000家左右的小型手机公司,有的专门设计电路,有的专做主板设计,有的做外观设计,还有的专做元器件,分工紧密。可别小瞧这些小型手机公司,其创始人很可能是以前国内著名品牌的技术人员,脱离了大公司的束缚,直接在市场里竞争。由于产业链完整、创业氛围浓厚,当年在深圳只花500万就可以开办一家手机公司。没有这样完整而廉价的产业链,后边的技术升级是不可能的。那其中,有急功近利的欲望,有非道德的模仿,也有真心做事的理想。深圳的这种发展,堪称全球城市史上的难忘一节。它的野蛮与疯狂,它的光荣与梦想,给当代中国人重新认知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陈培浩:短短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海边小渔村发展成国际闻名的巨型都会,深圳的城市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强调“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速度”到因汇集了最多中国高科技公司而被称为“中国硅谷”,深圳是中国改革四十年这座大厦上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深圳是中国过去四十年腾飞最典型的缩影,同时也将是中国未来的见证。不仅放在中国,就是放在整个亚洲,深圳恐怕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之城”了。深圳拥有大量堪称独角兽的科技公司,除了几乎全民皆知的华为和腾讯之外,像大疆无人机已是全球知名无人机品牌,是好莱坞电影摄制时指定使用的无人机品牌;像主攻柔性显示屏的柔宇科技、专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优必选科技、专注生命大数据的碳云科技等都是潜力巨大的科技公司。饶有趣味的是,我们会发现华为和腾讯有着非常不同的公司文化,也有着并不相同的发展策略。某种意义上说,腾讯产品是近二十年来国民使用率最高的;而華为产品则是近十年来国民支持率最高的。华为承载着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华为的5G技术有可能使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因此,当前华为所面临的堪称酷烈的国际围剿,不单纯是公司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大国科技在历史风口面前的较量。华为的命运因此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这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之下,腾讯一直不是靠创新赢得机遇,腾讯在QQ、微信两大强大的社交流量神器的掩护下,一直后发制人,“山寨”打败“原创”,这是腾讯一直遭受的诟病。我们毫无否定腾讯对国民生活的参与度和贡献之意,此处谈论的是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不同危机。或者应该这样说,作为“科技之城”的深圳,承载着中国科技突围的国家期待,但每一条不同的科技道路,也隐藏着自身的潜能和限度。如果深圳也希望将“科技”视为这个城市的关键词,对不同道路的潜能和限度两方面的关注是同样重要的。
王威廉:深圳的高科技发展跟信息技术革命的应用正好对应上了,这是深圳的核心奥秘。如果没有兴起信息革命的浪潮,深圳极有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样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圳是幸运的—不仅占据了中国的历史契机,也占据了世界的技术契机。这些契机,不是努力就可以的,是需要去遇的。我们目睹了这场恢弘的遭遇。在这里,随便举个例子。代江华,是深圳国贸旋转餐厅的楼面经理,他的工作平平凡凡,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工作会和某个“中国第一”发生联系。2018年8月10日,他跟往常一样给客人开发票,但他这次开出的发票不同寻常:他开出了中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深圳由此成为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首个试点城市。9月4日,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与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共同推动,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多家主流商业银行封闭开发的“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试运行;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这些都是区块链经济在国内划时代的举措。我举这个例子更深层的意思是,在深圳的创新,很快就能用得上。我们很清楚,不是哪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魄力与承载力。有太多的地方瞻前顾后,凝滞缓慢,终于让珍贵的创新失去了动能。因此,在腾讯和华为看似差异性很大的背后,是殊途同归的。它们得益于这种残酷的商业竞争,必须要有一件致命的“杀伤性武器”才能存活下来。腾讯的使用规模,华为的高科技创新,就属于这样的科技企业的基石。它们都是深圳这座城市所造就的,体现了深圳这座新兴之城的包容与活力。谈论深圳,还是不免感慨,中国需要更多像深圳这样的城市。
陈培浩:对于文学来说,如何书写城市,特别是深圳这种新城市,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在我看来,从湖北移居深圳的作家邓一光就提供了一种可称为“新城市诗学”的方法。在邓一光这里,“新城市文学”首先是一种人学。人学意义上的“新城市文学”首先是反思性的。邓一光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叫《深圳蓝》,这一命名是不无意味的。“蓝”作为一种色彩投射了人们对现代海洋文明的想象,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也凝结了全民美好的期盼。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深蓝”其实凝结着相当乐观的城市现代性想象,“深蓝”以其纯粹、宁静的色彩暗示而获得了某种精神超越性。应该说,深圳这座城市很早就努力将“深蓝”这一色彩镶嵌进其空间文化想象之中,可是,邓一光的“深圳蓝”展示的是截然不同于“深蓝”的文化立场。“深蓝”象征着大型科技公司、高效的技术控制、技术文明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渗透所创造的乐观城市想象,作为小说的“深圳蓝”却有不一样的任务,那便是捕捉深蓝世界背后的灰色物质。科技日新月异,可是“人的问题”并未解决。邓一光在《深圳蓝》后记中写道:“任何现代性城市,它们在推广互联网经济、轨道交通、金融市场和现代物流业方面,个个挥金如土,唯恐落后,可谓大手笔。但很少有城市愿意动用税库中的银子去研究患病率居高不下的抑郁症和不孕症、建立星星儿童康复中心和流浪猫狗收容站、拯救日益萎缩的红树林和行将灭绝的黑脸琶鹭,这个现实不是什么秘密,人人都看见了,但没有人投之以关注。”邓一光在深蓝世界孜孜不倦地勘探的灰物质正是这种在高速运转中被忽略的城市心事。他始终对华丽的城市投以犹疑的一瞥,并通过形形色色城市男女的“心病”去追踪城市的精神症候。在我看来,基于人学的新城市诗学才是更接近文学伦理的。
王威廉:是的,我曾在《无法游牧的悲伤—邓一光深圳小说的诗学》中也阐述了这样的观念。邓一光初来深圳,便立志要写十部关于深圳的小说,短短几年时间就出版了好几本关于深圳的小说集,他早已完成了这个夙愿。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夙愿,他的理由如下:“卡尔维诺说过,城市是荒诞怪异的,对于城市这个大的概念,我进入不了。我只能试图用小说进入我的生活。”原来,他书写深圳的初衷,只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生活。这个单纯的目的,让我非常欣赏,因为这是一个作家与城市、与时代以及与自己最好的对话方式。在我看来,邓一光从未放弃对深圳“城市内在生机的探寻”,他的小说细节饱满,充斥着深圳的勃勃生机。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世界级大都市,它鱼龙混杂、它活力非凡,它是无根之地、它是自由之地。邓一光牢牢捕捉到了这些可以命名为“深圳精神”的东西。我一直坚信,写出城市的精神,考验的是作家的洞察力与准确度。像卡夫卡之于布拉格,保罗·奥斯特之于纽约,村上春树之于东京,库切之于开普敦,他们和这些城市的关系不再像福克纳或莫言与其笔下所书写的广阔乡野之间的关系,他们表现出来的文学气质更加独立,更加个人化,也更加具备普遍性,这其实正是城市文学的特征。不妨说,一种题材论意义上的“城市小说”必将消亡,而作家的写作在城市高速发展的逼迫下,只能不断回归人的内在性,文学将愈加成为一种尖锐的人学。换句话说,现代城市会让人从各种附加的事物当中剥离出来,变成赤裸裸的个人,个人必须在城市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还有与生存相关联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价值。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深圳就像是中国的纽约。这样说的意思是,它的国际化程度自然不及纽约,但它却足够中国化。深圳的人口,完全是由中国不同地方的移民构成的,在这里,人们终于摆脱了中国的地方性文化传统的束缚,可以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至少是一个独立的當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