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帆
摘要: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延长人的器官的机器工具。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时代终将来临。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不断冲击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人要依靠人类智能的意识性特质,充分利用基于人类高阶认知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实现人的价值。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人类智能
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人只要存在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在一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影响着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基于现阶段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趋势,未来社会必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地位将遭受更多来自人工智能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价值实现。因此,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价值?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本质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开发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以机器对人类主体智能的模拟实现机器的智能行为。[1]一般认为1956 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开端,此后,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日本的人工智能专家松尾丰将这三次浪潮分别概括为“推理和搜索的时代”,“知识的时代”和“机器学习与特征表示学习的时代”。[2]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达特茅斯会议后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借助编程技术具备了推理和搜索功能,从而实现了对人类智能的简单模仿。作为这一时期人工智能的代表,萨缪尔跳棋程序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接连打败了萨缪尔本人和一个美国跳棋州冠军,初步显示了人工智能的推理功能。在此之后,这一跳棋程序受存储能力和运算速度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战胜世界冠军,其实用价值的有限性逐渐暴露,人工智能也随之陷入了第一个发展低潮。
20世纪80年代初,专家系统的诞生推进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随后出现了第二次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并延续至90年代前后。爱德华·费根鲍姆率先注意到传统人工智能发展陷入低谷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具体知识的作用,进而借助知识工程将知识库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由此诞生。在知识库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凭借知识记忆和查询能力可以在一些领域像人类专家一样工作,甚至超过部分人类专家。预设了国际象棋规则、存储整理了庞大棋谱数据,并最终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深蓝”是这一时期人工智能的代表。然而,知识库本身作为封闭、有限的经验数据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人工智能的有效性,仍然存在很大局限。
2006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使人工智能开启了第三次发展浪潮,并持续至今。深度学习概念最早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的用于深度信任网络的无监督学习算法, 解决了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困难的问题。[3]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成为具备感知和学习能力的大脑,被引入人工智能后使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借助深度学习这一半理论、半经验的建模方式,面对海量的大数据,机器能够用人类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算法构建出整体构架,再结合尽可能多的训练数据以及计算机的大规模运算能力去调节内部参数,尽可能接近问题目标。[4]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代表,AlphaGo借助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自我归纳、自我学习,通过自我调整而灵活处理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最终在2016年的人机大战中战胜了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人类的前途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
人工智能是由人创造的机器工具,在本质上只是对人的器官的延长。马克思曾对工具与人的关系进行过经典表述:“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5]马克思认为,一切工具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即借助器物把人体器官的功能延伸、放大。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在某些使用领域具有超越人类的能力,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在更多领域实现对人类能力的超越,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被人类创造的机器工具的人工智能可以摆脱人类而独立产生、发展。“人是机器的尺度”,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复制和模拟,决不会等同或超越人类的智能。[6]
二、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对人的价值实现的冲击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第三次浪潮,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正在快速进化发展。同时,诸多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此趋势下,人工智能时代终将到来。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会是人工智能全面接管人的工作的时代。
哲学上的价值,指的是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一切价值都是属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在本原的含义上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即人作为主体的价值。价值实现是指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人的价值实现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人的价值实现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在人工智能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大范围接管人类工作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和人的主体性的变化,制约着人的价值实现。
首先,人工智能将不断挤压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空间。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的价值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实现,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会凭借对人的脑力的延伸逐渐取代人类进行脑力劳动,进而全面接管人的工作。与此同时,大范围的人类失业潮出现,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空间被压缩,人的潛在价值无法转化为现实价值。美国莱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摩西·瓦迪认为,2045年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大部分甚至全部人类现在做的工作,并且有一天会取代几乎所有的人类工作。[7]尽管这一预测的时间界定较为主观,但是人工智能大范围取代人类进行工作的趋势却是不可置否的。美国人工智能专家Kalman Toth(托斯)在其著作《人工智能时代》中预测,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能够胜任所有工作。包括执法人员、医生、接待员和企业家在内的一些职业会被机器人完全取代,还有一些职业则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共同完成。总之,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完成的工作不断减少,人类遭遇大规模的失业潮,社会劳动机会缺失,个人价值实现路径受阻。
其次,人工智能将持续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主体条件。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提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类主体能力弱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体,即人可以自觉主动地发挥内在本质力量来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显示自身主体地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削弱了人的主体能力,主体人的认知能力处于被动状态,无法突破机械性的思维逻辑进行认知思维发散,主体能动性随之弱化。以智能驾驶装置为例,对智能驾驶装置的依赖使人的反应日益迟钝,在脱离智能装置驾驶汽车时会引发更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人工智能时代,更多智能装置的应用将在更多方面弱化人的主体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转变人类生存方式、拓宽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会导致主体异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异化是指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 因而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 甚至被否定的情况。人工智能时代,处于主体性地位的人将在多方面表现出异化状态。人逐渐沉醉于人工智能打造的舒适环境、享受人工智能提供的功能服务而丧失人的主体地位,日益颓废堕落;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引发有自觉意识的人们关于自身生存发展问题的忧虑,原本用来服务人类、改善人的生活条件的人工智能反而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因而,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工智能会通过弱化人的主体能力、异化人的主体地位来影响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主体条件,阻碍人的价值实现。
三、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要依靠人类智能特质实现
关于人类智能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义。从原理上理解人类智能,它是指:为了不断提升生存发展的水平, 人类利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能力。[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人的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过程,人类智能与人的意识密切相关。
美国心智与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过著名的“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并得出了意向性是智能的根本特征的结论。所谓意向性,塞尔指出它是某种心理状态的特征, 由于这种特征, 心理状态指向或是涉及世界中的客体和事物状态。[9]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塞尔所提出的意向性是对意识活动本质的刻画。从认知科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或人所创造的其他人工方法或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10]通过“中文屋论证”实验,塞尔同时得出了人工智能不能模拟意向性这一人类智能特质的结论。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意向性。而意识是产生意向性的基础,不具备意向性的人工智能也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只能是人类智能的特质。
基于意识形成的人类认知包括五个层级,其中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为低阶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为人类所特有的高阶认知。[11]人工智能时代,尽管人工智能可以高度模仿人类智能,但越是较高层级的认知,人工智能越是逊色于人类智能。所以,在人工智能凭借优于人类智能的操作能力占据大部分社会空间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人的价值,必须依靠基于意识产生的人类智能的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具体表现在人基于情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
首先是人基于情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工智能的语言系统是由人设计的形式语言,只能借助单一的、机械的二进制程序模拟人的思维实现语言表达,不具有任何情感因素。人工智能是冰冷的,而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自然语言,语音化的自然语言具有强烈的语言情感的表现性。人类凭借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自然语言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会感知彼此的情感表达,进而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在需要一定感情联系的工作领域,如情感咨询、心理辅导、思想疏导等,人依旧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人的价值所在。
其次是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是人的思维认知的重要部分,而人工智能只能在以计算、推理为主要思维方式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不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凭借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人类思维和文化才能得以发展,社會历史进程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时期都不可或缺,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事实上,作为由人创造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人工智能也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进步。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人要继续发挥并持续开发自身特有的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无法涉足的领域实现自身的价值。
最后是人的审美能力。人类精神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结构,审美活动过程包含着认知成分。所以可以说,人的文化认知体现在人的审美能力上。文化认知是人类认知层级中最高层级的认知形式,因而也是人工智能最无法企及的认知领域。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轻而易举地编著文章、写诗作画、填词谱曲,但这些只是人工智能制造出的产品,而不是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艺术品,不具备美学价值。人凭借审美能力的应用所创造出的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具有人工智能制造的产品不能比拟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语言翻译方面,李白的诗句“对酒不觉眠, 落花盈我衣”,被智能机器译作英文“I don’t sleep.I lose my clothes”,完全偏离了翻译要遵循的“信、达、雅”的原则,毫无美感可言。而人工译作“I’m drunk with wine.And with moonshine.With flowers fallen o’er the ground.And o’er me the blue-gowned”,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原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12]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工智能较现在的翻译机器大为进步,但是由于人工智能不具备文化认知,语言翻译等文化认知领域依旧会是人类智能一统天下,这也会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领域。
人工智能时代,虽然人工智能出于自身的局限性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智能,但留给人类智能的发挥空间会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逐渐缩小。人必须依靠人类智能的意识性特质,充分利用基于人类高阶认知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开拓人类智能发挥空间,在更多领域实现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柴玉梅,张坤丽.人工智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
[2] [日]松尾丰.人工智能狂潮: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1.
[3]刘建伟,刘媛,罗雄麟.深度学习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7:1921-1922.
[4]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3,8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6]张劲松.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49.
[7]周志敏,纪爱华.人工智能: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10, 188.
[8]钟义信.高等人工智能原理:观念·方法·模型·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9-54.
[9]刘西瑞,王汉琦.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6.
[10]蔡曙山,薛小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认知科学五个层级的理论看人机大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4):149.
[11]蔡曙山.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J].学术界,2015,12:5-6.
[12]吴建兰,张洛,朱杭慧.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之差异——以文学类文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16:1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