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康
摘 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利用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阐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流传下去,不至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作为需要人类不断传承的一种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加强对其保护。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我们要大力提倡的发展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对其采取保护的最佳方式。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一方面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掌控较为松散的非遗数据,改善以往非遗数据松散、混乱的状況。另一方面,也方便对非遗数据进行管控,完善监管检测体系,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同时,通过数字化的保护形式,能够使当代惯于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年轻人更方便,更乐于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数字化的形态使非物质文化更加多样化,这就拓宽了其宣传以及弘扬的道路。最后,我们认为,许多非遗的传承人实际上也年纪较大,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我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其所掌握的技术进行抢救式记录,能够更好地留存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使其不至于在历史的发展更迭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一、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来源,基本不依靠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捐赠以及投入,仍然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帮助以及扶持。然而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规模较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将数字化手段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现阶段,县区文化馆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对较为有限,在非遗保护方面有许多软硬件条件都相对落后,不足以满足当前县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要求。保护力度的缺失,也导致了我国非遗文化方面存在着管理模式相对较为松散,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
同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标准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县区文化馆建立非遗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非遗数据的共享互通,更加方便管理操作。而当前非遗保护部门,仍然倾向于独立完成工作。这种没有统一数据标准的管理体系实际上也影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统一管理。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前我们县区文化馆的保护仍然缺乏专业人才,行业中仍然缺乏着具有高专业素养高知识储备的人才,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统一管理,合作共享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统筹。实际上,我们应该注意加强与其他地区的部门在非遗保护方面的联系沟通,在进行非遗管理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管理。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在统筹管理以及保护工作时应当能够整体性把握各地文化部门的长处以及优势,从整体上进行把控,建立一个完备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系统。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跨地区、文化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配合,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带动一片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当前县区文化馆的保护也应当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体系,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方面有一个有据可依的标准。
(二)創新非遗传播方式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非遗产传承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到相关信息的保护。因此在进行保护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我国非遗保护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非遗资源的使用不存在侵犯他人权利以及违反法律的情况出现,这是帮助非遗文化宣传以及弘扬的一个前提。
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创新数字化传播途径。实际上当前我国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主流媒体以及行业媒体的宣传传播上。短视频、直播等新时代技术的发展给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能够更加吸引当代的年轻人接触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能够进一步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增强了其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力。
三、结语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提倡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际上就是通过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数字形态,使其能够以更加科技化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便于将其传承发展。当前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用,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起步,逐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当前县区文化馆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逐步完善数字化非遗保护工作。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丁岩:《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N].《中国文化报》,2017年12月
[2] 钟蕾、周鹏:《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包装工程》,2015年第5期。
[3] 李丹、王琦:《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青年记者,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