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泽
摘要:文化是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发展变化的,音乐文化环境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中。人都是处于一个物质实体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的要同音乐文化环境发生关联,对音乐文化环境产生需求。民族声乐艺术也在音乐文化环境自变化中既面临挑战,又互利互生。
关键词:音乐文化环境;民族声乐艺术;文化需求
一、音乐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从广义上来说是对人类生活和活动产生各种各样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机构成,并与生存其间的人类相互作用的精神空间。
文化环境有众多的因素,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去理解与认识也会使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分类及其名称,如“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精神环境”等。总的来说,文化环境中包含了几大因素,即人们常说的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
围绕着文化环境派生出许多边缘学科,比如社会学、人类学、语学等。每一门学科都侧重探讨文化环境与本学科相关的部分内容。例如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客观环境的物理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的科学,通过相同民族或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或不同环境心理反应的研究,来找出规律,以便在文化环境中找到其他因素综合平衡,筛出最佳方案,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人对文化环境的需求
对于个人来说,文化作为环境,存在于自己之外,同时,也是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文化熏陶,从最初的文化是异己的、外在的,变成文化的遵守者与执行者,变成一定文化环境铸就的、与该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并具有该文化特征的人。文化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并具有随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三)文化环境的全球化
全球化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前沿课题,也是文化环境无法回避的事实。作为文化现象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能躲避世界文化环境的干扰,无论在声乐学科的建立、声乐演唱的方法、民族声乐歌曲的创作,甚至是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都受到来自世界文化和文化环境全球化的影响。
以被誉为“神曲”的《忐忑》为例,笔者认为其就是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其演唱、创作、表演、填词都深刻地表现出对传统民族声乐审美的颠覆。听过《忐忑》的人,对于龚琳娜演唱的思路就会有了解,那就是除了那些约定俗成的唱法以外,还可以自成一家,而且不专属于某个民族。龚琳娜与刘索拉所探索的都是声乐,是人的一种行为艺术,不要歌词,也不必带有明确的主题,只要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及声音本身就行。她们都是行为艺术,表现的是人的声音本身,给听众炫技是其必然的选择。龚琳娜与刘索拉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文化环境与文化发展意识也不匹配。随着物质生活的空前提高,人们精神世界、审美意识与情趣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意思的是,刘索拉的音乐会观众普遍接受不了,大概有一半观众听不下去中途退场了;而十年之后风格类似的《忐忑》, 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推动之下,人们关注的已经不是歌曲本身,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公众话题,并折射出某种社会心理和情绪。过去的荒唐,现在可以理解了;过去的排斥,现在可以接受了,很多事物也都见怪不怪了。所以龚琳娜一夜之间红遍大街小巷,而刘索拉只作为文化意识的探路者,给大众留下了风景。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必然造就了她们不同的结果。
对于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首先,它确实已经发生;其次,它并不可怕,因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化不可能不受到另一种势力——文化本土化的抵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或者是向“全球本土化”的趋势发展。
二、民族声乐艺术与音乐文化环境
(一)民族声乐艺术文化面临的挑战
实际上,目前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环境的概念越来越密不可分了,音乐工作者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创作者已不仅仅是“闭门造车”的个人创作问题了。创作者必须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文化环境上来。这是人类的需要,并与重要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情况相适应。音乐工作者必须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解决他们过去没有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参与到音乐文化环境的构建与创造中去。可以说,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风风雨雨中伴随着民族文化走过了自己的千年历史。这其中既有政治风云的变幻,也不乏经济杠杆的作用,此外还有其他媒体的挤压因素。直到目前的全球化时代,它仍然顽强地存活下来,并在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今天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得一批有实力的创作者不惜为取悦商界,而丢弃艺术家的良知;二是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人文情怀淡化,是非标准模糊;三是大众传媒业的强劲发展,使得全球化时代网络化的影响加剧。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将发挥何种功能?能够在网络覆盖和文化更新的双重压力下,求得再度辉煌吗?“神曲”《忐忑》, 是不是一种信号?为什么听众对它的出现会如此关注?
(二)音乐文化环境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共生
对于音乐文化的环境而言,它的创作和传播层次可分为城市、农村、个人。三个层次中,城市主要指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农村主要指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个人主要指大众对音乐文化的审美培养。他们与人、自然、社会密切相关,没有明显的边界,却有自己的区域。它有具体可视的自然环境来限定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加上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和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共同创造产生。尽管没有明确的边界,人们仍然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另外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感受者的位置与行为特征而言,近层次对人的影响较大。每一层次的文化环境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群体。以民歌为例,其成长的环境与传承的形式与当地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歌唱理论家在歌唱风格方面进行艰苦的实践和探索,他们的歌声因为地域的不同或嘹亮高亢、或婉轉动听,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民族风格,是相对的,不能生硬地划分。可以说,注重个性风格是中国民族声乐鲜明的优良传统。
文化是人类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只要人类分群,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就必然形成一定的交流与同化障碍,文化差异就必然产生。文化发展是有路径依赖的,是与文化发展的过程、时间有关的。由于历史是不可模仿的,不同群体的文化由于有历史依赖性,所以,也难模仿。与民族声乐艺术特定文化相关的竞争优势有文化的依赖性,与文化共生。所以,我认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开发与文化特征相联系具有竞争优势,难模仿性,唯一性、传承性是稀缺的,具有可持续性,意义重大。
对于文化的关心,实际上表达了各种深刻的需要和忧虑;对于文化的研究不能离开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于,如何抵制“文化入侵”?我们有过自己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如今面临着西方媒体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的全球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入进来,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声乐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跨国资本所涉及的范围早已超越了金融领域,进入了我国文化界。其中包括音乐艺术和文化价值观念。目前之娱乐现象、流行音乐的普及可以说都与强势文化的冲击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考察今天我国声乐文化的态势,以及它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显然是必要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文化研究,其指向是当代大众文化和非精英意识的文化,它包括传媒研究、审美研究、演唱形式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同时也致力于对声乐艺术的文化性考察。考察民族声乐,无疑是文化研究者的任务,文化研究不排斥对精英文化的考察,而民族声乐艺术则正是精英文化的结晶。声乐艺术与文化所使用的媒介尽管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难解难分。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如《白毛女》《伤逝》《原野》等,它们的创作动机、旋律音调、演唱方法、表演范式都取材于文学作品,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研究,也是从事跨学科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三、人对音乐文化环境的需求与民族声乐艺术
声乐作品的经典并不是一成不变,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其内涵也受到质疑、重构并逐步趋于完善。此外,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一部成功的歌剧、歌曲,经常会使得久已被遗忘的文学名著获得新生,使我们留恋的生活得以在记忆中释怀。那些歌唱家令人难忘的表演与唱段,总能让人的心灵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整理与休憩。
动物要以洞穴来遮风避雨,有安全与归属的要求,但它们少有更高的要求,而人类除了生理要求之外还有更高的要求,即心理需求。同时,前者易得到满足,而后者则是无止境的,它是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是高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民族声乐艺术是为了创造能满足人们生理、心理诸方面需求的文化之一。中国人讲圆满,讲善始善终;讲从终点回到起点……讲的就是“为道”的方法,讲的就是生命的轨迹。人类自从进入有声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够听到《忐忑》的创作,想到的自然也会是《忐忑》表达了什么意思。杨禹分析说:“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忐忑》在表达内容上的模糊性,恰恰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它什么都没说,其实又什么都说了。”而只有声音,就是夸张变形地展现一种生命的活力。难道这种声音还不足以让你释怀?难道这种表达还不足以让你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文化环境有所警惕?有所调整?
人是生物实体,有生理性、动物性的自然属性,这也是广义的人性的一部分,而且与人的生活有直接关联。但是当人具有文化属性时,便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性,即人又是文化实体、道德实体和精神实体。人们能在能力范围内力图去改变环境,使之适应自己,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有了这种能力,人类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还在不断地寻找更为合理的方式,去创造与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这种积极地创造环境的能动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自古而来对人的最高赞美。
无论是最原始、最简陋的民歌形态,还是当代精致的主流音乐形式,人都是处于一个物质实体的包围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同音乐文化环境发生关联。也许应该说,人的生命的特征就在于他是活生生的,有交往沟通与对话欲望的文化实体。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既要进行人与人、人群与人群、集团与集团之间的交往,更要与自我进行深入的交流。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提出“需求层次说”, 这一学说对科学动机论、对行为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是有较大影响的。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及自我实现等需求。不同情况下,人的需求不同,这种需求是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说来,生理需求是基础、起码的要求,他认为,当下一级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不得不放弃上一级的需要。对民族声乐艺术而言,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情绪,然后是有可能的环境条件,然后进一步才是心理方面的需求。在交往的过程中,它不仅沟通音乐家与听众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又使人和人之间在生命存在的本源状态中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达到一种共同认可的心灵感应与谐和。民族声乐艺术的确是深刻的,它的特点在于,它讲述了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选择和感情,也完善了自我的实现和尊重。
民族声乐艺术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平淡而繁琐,不管你如何辉煌、如何成功,那只是一种结果,然而平凡的过程才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生存的意义。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民族声乐其艺术样式和服务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演唱分类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复杂。这种细化的分类与发展变化,其实也正是社会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变化和進步的需要。歌曲《忐忑》的问世,可以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毫无疑问,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人的文化;只要拥有生活,就会有生生不息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