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芬
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中学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当代中国的中学,应当摆脱纯粹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困扰,在选拔人才的同时,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自觉地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路径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导向,加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多元价值的核心和灵魂,主流文化导向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位置和主流文化的正确导向;进而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学生坚守主流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活成果为题材,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内容,及时解答并解决广大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话题和思想困惑,使中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要洞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即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领会当前我党的重要理论思想,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要明晰主流文化的导向,正确引导中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最后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导向精髓的基础上,将其理想信念与之相结合,将理想落地,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鼓励中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需要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当前,正是因为中学生群体自身的主体文化意识不够坚定,或者不够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就十分盲目,进而对民族传统文化抱有诸多不确定态度。所谓主体意识,具体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也有“精忠报国”的爱国爱民信念。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中,应在内容上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通过多级课堂教育和多种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從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三)引导中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令其主体能够在文化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这建立在个体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正确认知之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引导中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认知的有效途径,可以引导中学生在多元中“寻根”,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先进性、统一性,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首先,要通过文化生活教育来提升中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这旨在引导中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时,要保持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形成对文化的基本区分和鉴别能力,清楚什么是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什么是腐朽的、堕落的文化。文化鉴别能力是中学生提防“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也是进行正确文化选择的前提。其次,文化鉴别能力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中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才会做出认同选择。文化认同是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感的确定,是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接纳与拥护,其核心是对本国基本价值的认同。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其终极目标是增强中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与认同感,应及时把握校内、国内、国际文化流行的特点与趋势,深入了解中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排解中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困惑思想与焦虑情绪,引导中学生的文化行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正确的文化鉴别与选择。
(四)打造校园文化,促进文化融合、鼓励文化创新
中学是孕育和创造新知识的摇篮,应当坚持文化创新,深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觉成为传承文化的阵地和创新文化的“孵化器”,成为先进文化的真正发源地。中学还是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培育有文化素养的优秀科学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当重视中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做到相得益彰。文化在校园中的融合与创新,是新时期中学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力”,能够使中学生在融合思想中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感知文化,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但在具体实践中,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因此,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促进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的前提,也是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主要寓意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中,并通过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传承和发展大学的文化底蕴,培育和展现校园的青春活力。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打造校园文化,应当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联系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与特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校园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保持活力。例如,提高文化实践活动的比重,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生活教学上,采取“第二、三课堂”的形式,引导中学生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研与实践等,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或是结合传统节日及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在总体上做到既使校园文化不断葆有生机,也最终成就了中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
(五)建设优质网络文化载体和资源
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中学育人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环境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外来文化因素的冲击和影响,而这种信息大都源自互联网。因此,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打造网络化平台,需要建设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借助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吸引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开展教育及活动,培育并树立中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通过建设优质的网络文化载体和资源来培育中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首先要加强学校网站的功能建设。在校园网上应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价值观等的宣传,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活动策划,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培养创造适宜的网络空间。其次,将网络论坛、百度贴吧、博客、微博或QQ群、微信群打造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这些新的社交网络手段具有原创性、便捷性、时效性等诸多优点,能够使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表达出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另外,在打造网络文化载体和资源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做好信息监管工作,保证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全民族要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学首先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中学要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使每个师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学生应当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自觉坚守者,率先成为先进文化和社会公德的自觉维护者,率先成为修养境界和诚信道德的自觉践行者。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实践并逐步实现对每个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使文化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方能使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扎根于坚实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真正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陕西省洋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