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著名二胡艺术家鲁日融先生为代表的秦派二胡大家创作了很多极具陕西特色的二胡作品。本文从作品题材之悲情、作品曲调之悲苦、作品技法之悲美,浅谈秦派二胡“至苦”、“酸心”的悲情—悲苦—悲美艺术。
关键词:秦派二胡;题材;曲调;技法
秦派二胡植根于独具特色的陕西本土民间音乐沃土中,是当代中国二胡艺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派二胡艺术沁人心扉、扣人心弦,具有独特的音韵,近年来在全国民族器乐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而从作品题材之悲情、作品曲调之悲苦、作品技法之悲美可以很好的诠释秦派二胡艺术。
一、作品题材之悲情
秦派二胡创立者、著名二胡艺术家鲁日融先生的《秦派二胡曲论》和《秦韵十谱》是对原汁原味的秦派二胡作品的系统归纳整理。这两本书共计收录秦派二胡代表作35首,极大的推动了秦派二胡艺术流派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本文将这些作品所采用的主题和音乐素材进行统计,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曲江吟》《蓝花花叙事曲》《西口情韵》等作品为例,展示出不同的秦派二胡作品所共同体现出的悲伤、悲愤、悲壮之情。
(一)主题内容
基于乐器发声构造的特点,二胡最善于表达的是悲苦、凄凉、哀怨的情素。大部分秦派二胡作品以“悲”为美,用音乐叙述生活的悲欢离合。如,乐曲《曲江吟》以“迷胡”和“碗碗腔”音乐为基调,吟唱人间哀与怨、悲与愤的交织感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花花叙事曲》以陕北民歌为音乐素材,通过对蓝花花的形象塑造和爱情悲剧的描述,展现蓝花花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西口情韵》根据陕北二人台《走西口》的音乐主题及故事情节创作而成,讲述一对新人为摆脱生活穷苦而出走西口的动人故事 。这些秦派二胡作品,从内容主题来看,有对不幸生活的哀与怨;有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悲与愤;有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有的令人愤愤不平、悲愤填膺,诉说着三秦大地上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
(二)音乐素材
从音乐素材来看,这些悲情叙事类作品多以秦腔、迷胡、碗碗腔、信天游、陕北民歌、道情为素材。如《秦腔主题随想曲》选用秦腔音乐中苦音曲牌[杀妲己],曲调深沉委婉;《迷胡调》选用迷胡清唱曲《慢西京》,旋律细腻抒情,《信天游》以陕北民歌《信天游》为素材,作品激昂高亢。无论是关中地区的秦腔、碗碗腔还是陕北地区的民歌、信天游、道情,无不与悲情艺术有着深厚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声音又是最容易、最直接表達生活的最具感染力的高效方式。这些陕西地区重要的古老音乐剧种,必然给我们留下不同时代、不同气息的许多悲美记忆。用二胡拼凑这些零散的音乐记忆,艺术的呈现出陕西这片黄土地上一幕又一幕的苦难。这些历经辛酸、跌宕起伏的故事成为秦派二胡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使得秦派二胡艺术更加触动欣赏者的心声,也是秦派二胡作品广受好评的根源。
二、作品曲调之悲苦
悲苦是一种由悲而产生的悲痛、苦楚情感。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对此均有论述。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祭》说道:“父母之丧,至哀痛悲苦也”;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中:“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观其虑善辞变,情洞悲苦……”,古代文人将失去父母、失去亲人、失去友人称之为悲苦。可见,悲苦情感之深、悲苦情感之切。而“秦派二胡艺术”中所表达的悲苦,不仅体现在情感内容上,还体现在独特的音乐构成中,具有更加深层的欣赏美感与艺术价值。
(一)作品曲式
秦派二胡创始人鲁日融先生在秦派二胡作品的音乐结构上既采用民间戏曲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又借鉴西方的曲体形式,将秦派二胡艺术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动人心弦、令人回味。《曲江吟》以陕西“迷胡”和“碗碗腔”音乐为基调并吸取戏曲音乐中的多变板式和戏剧性的对比手法,叙述人世间哀与怨、悲与愤的交织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音乐主题从引子的悲切苦吟,演变到慢板的缓缓叙诉,再到中快板的悲愤痛吟,发展到快板激愤紧诉,过渡到广板憧憬向往,结束到尾声的磅礴大气,通过曲式的发展把悲苦的音乐情绪逐步升温,节奏由慢到快,把音乐推向高潮,最后达到沸腾。《迷胡调》运用西方复三段曲式结构,第一段为单三部曲式的“小快板”,采用《剪剪花》为素材,表现轻快的音乐情绪,第二段“慢板”以《慢西京》为素材,通过四段的渐进式排列,将音乐中委婉清秀之情表现得栩栩如生。再现段为缩减再现,将整首音乐推向高潮,这种曲式结构将两段音乐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委婉如歌之情,又表现向往和憧憬的情怀。
(二)音阶调式
秦派二胡作品创作扎根秦地文化,取材秦地传统民间音乐。受益于民间戏曲音乐,秦派音乐中形成两组重要性仅次于主干音的特色音“欢音”和“苦音”。“欢音”是指欢音调式音阶的特色音“3”和“6”,其调式主要用于表现轻快活泼的音乐;“苦音”也叫“哭音”,是指苦音调式音阶的特色音“4”和“b7”,其调式主要用于表现深沉、忧悲、哭诉等情感。而苦音“4”和“b7”并不等同于平均律中的“4”和“b7”,它具有临时、游移等特性,是一种特殊的音律现象。正是这种不稳定性,才构成秦派二胡艺术独特的悲苦音韵。
陕西音乐受龟兹文化、西域音乐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燕乐音阶调式与宫、徵调式同宫转调的音乐形态。秦派二胡作品中取材于戏曲的乐曲,多使用宫、徵调式;取材民歌的乐曲,多采用商、徵调式。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秦派二胡音乐作曲家常运用苦音宫调式、苦音商调式、苦音徵调式来表现秦派二胡艺术的悲苦情感。
三、作品技法之悲美
(一)作曲旋法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在于,喜剧阐述深邃的人生哲理,而悲剧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包括安全感、怜悯感、正义感、生命感。秦派二胡所展现出的悲情艺术,同样激发每一位听者的怜悯感、生命感,对年华的流逝,生活的磨难,生命的变化,产生的悲哀感。这种悲情艺术通过秦派作曲家的旋律走向、秦派艺术家的演奏技法共同营造一种特殊的悲的美感。
秦派二胡善做苦音,除了表现在调式音阶上以外,还运用更为多样化的作曲手法。陕北、关中音乐中广泛使用“五声三音列”(即双四度音调结构),音域较宽,跳进音程使用较多。陕南音域较窄,极少大跳,大量使用级进音程。作曲家运用下行级进、大跳音程、闰音与其他音相组合等旋律写作方法2,来模拟近似人声的语言和人声的哭腔,结合悲伤的音乐色调,把秦派音乐展现的尽善尽美。
(二)演奏手法
民族乐器二胡最能表现中国音乐善悲情愫,秦派二胡作品在演奏技法的运用和表现上,非常注重与风格韵律相结合,并根据需要大胆借鉴创新演奏技法。如右手运弓中表现出的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对比;左手揉弦上突出的揉与不揉,搂揉和抹揉的变化,将浅吟低唱、悲切激越、铿锵委婉的音乐韵味表现得入木三分。这些演凑手法用于表达悲苦和凄美的情愫时常常达成极强的感染力,令人感同身受、情随律动。
四、结论
悲情的题材、悲苦的曲调、悲美的技法相互融合,将秦派二胡艺术独特的悲情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所流露的音乐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肖云(1987.0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国家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