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维 周小儒
摘要:我国的古典园林是古典建筑和园林工艺的高度结合的产物,是我国集居住、观赏、游玩等综合艺术空间的展现。其中古莲花池作为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古莲花池的文化特点来进行介绍,深度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发现其中的美。
关键词:莲花 设计 文化内涵
保定古称上谷,位于河北省内的中部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是首都北京的南大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众多的文化古迹,最为出名的就是古莲花池,古莲花池还是我国十大园林之一,其丰富的历史底蕴,更是为保定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老城中心(图1)。它是一区延续八百载的古典园林,是一座波起云涌的历史舞台,是一处具有江南风貌的北方名胜,是一所名满天下的省级书院,它曾入选过”中国十大名园”,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21世纪后,古园恢复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这“十二景”中当属春午坡的石头,东西碑廊的碑文,宛虹亭的亭子,万卷楼的书籍最为动人,它们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深厚历史沉淀的体现。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古莲花池更以婀娜的风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一、春午坡石之美
春午坡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假山。山上,石磴增幽,古柏耸翠;南侧,“春午坡”三个字赫然映目,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块御笔诗碑清晰可读。坡南有牡丹芍药圃。春午坡当门而立,为的是不让园中的景色在入口处即被游人一览无遗,这在造园技法上叫做“抑景”。昔日,春午坡由两列相对的假山构成,中间是曲折的峡谷。走在峡谷中,只觉得两侧巍岩壁立,气象幽森。南坡种植牡丹数百株,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时节,暖香盈袖,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因此命名为“春午坡”。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处景观,亲笔为它题写景名,乾隆皇帝曾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春午坡》中赞叹说: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意思是说:“莲池这地方是教人育才的地方,景色也十分迷人,但世人不要一味贪求富贵,而忘记了对品德节操的磨练。”如此高雅的情趣不如来到这里走一走。园林中的石头和周围的楼坊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的融为了一体,此谓借景的典范。石是春午坡的灵魂所在,是构成园林美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二、东西碑廊文之美
东碑廊在春午坡东侧,有廊八间。廊壁上嵌碑二十八方,主要为康熙皇帝的御笔碑十六方和直隶总督方观承的诗碑十方。康熙皇帝所书内容,以擘窠书“龙飞”二字最为醒目,此碑下方的“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刻石,有人疑非康熙所书,但是只要辨出其幅首钤有康熙书斋名“佩文斋”印章,就可释此怀疑。此外,还有康熙自己的诗作五言律诗《大城文安等处堤备完舟中驻跸王家口》和《夏日作》,有唐太宗五言律诗《秋日翠微宫》,有李白五言绝句《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和唐人五言绝句,有临苏轼书七言律诗《中流欲暮见湘烟》,有临米芾书五言排律《瑞阙龙楼峻》和七言律诗《上寺留题》,有宋代卢梅坡七言绝句《雪梅》,有临董其昌的诗作、诗评和人物品评等等。所钤印章有“佩文斋”、“渊鉴斋”、“万机馀暇”、“敕几清晏”、“保合太和”、“康熙宸翰”、“康熙御笔之宝”等。原法书大部分是康熙皇帝题赐给直隶省的下层官员的。方观承的咏莲池景诗碑,墨迹取自《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其余两方为《筹赏督标五营官兵度岁银两章程碑记》和黄彭年《瘗鹿说》碑。
西碑廊在春午坡西側,有廊八间。廊壁上镶嵌着《莲池书院法帖》刻石五十一方。法帖,是供人临摩或观赏的名家法书之拓本或印本。莲池书院法帖是1830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命人摩刻的名家墨迹,因石刻嵌于莲池书院南楼壁上,供书院学生观摩学习,因此命名“莲池书院法帖”,是国内外著名法帖。此法帖包括历代六位书法大家的八件作品,即唐禇遂良《千字文》(楷书)、唐颜真卿《千福碑》(楷书)、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宋米芾《虹县诗帖》(行书)、元赵孟頫《蜀山图歌》(行草)和明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草书)、《李白诗二首》(行草)、《罗汉赞》(行书)。这大量的优美诗词和名人题字更是把古莲花池的文化底蕴提升的更上一个层次。
三、宛虹亭亭之美
宛虹亭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曲步桥之南。现在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它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柱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宛虹亭》中赞叹说:“垂虹宛宛跨堤濆,一笠横空与半分。”亭子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是园林趣味之所在,亭子和小桥相互连接,和湖水交响辉映,生动体现出古莲花池的景色魅力。
四、 万卷楼书之美
万卷楼在花南研北草堂西北,其楼名沿用元代牌楼的命名方式,南向五楹,高二层。乾隆皇帝赐莲池书院的"绪式濂溪"匾额曾高悬于堂中宝座之上方。楼前临北塘,岸边"寿藤二株,蟉曲倚架,花时弥覆如设紫丝步障"楼名沿用元代贾辅藏书楼的名称。贾辅,蒲阴(即今河北安国)人。喜欢藏书。他只收集图书,数十年间聚书数万卷。光绪年间,楼上藏书达三万多卷,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讲授古学,读书人趋之若骛,培养出数批文学之士,人称“北方桐城文派”。书是古莲花池的精神所在,是古莲花池的灵魂,是莲池不同于其他园林建筑的重要区别之一。
古莲花池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自然环境的美。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精神的追求,古莲花池的建造,是我国北方文人文化聚集的体现,是各个阶级人士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文人所向往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同时它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一种追求,将这些观点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莲池独特的空间意境,古莲花池曾经有过私家园林、官府园林、书院园林、皇家园林和公众园林的不同经历,如今又提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儒家文化为主,又容纳了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因此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她的荣辱兴衰,见证了封建王朝的交替,见证了民族的耻辱,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文脉的延续,见证了国际文化的交往。莲池在建造的过程中力求追求完美营造出情趣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为我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娇. 中国古典园林[D].河北大学,2012.
[2]柴汝新,柴一鸣.保定古莲花池清刻王阳明诗碑刻诗创作地点辨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5,28(06):124-127.
[3]果治,段艳霞,杨玉梅,魏汉朝.古莲花池十二景题名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8):4676-4677+4838.
作者简介:
师维(1997—),男,河北,汉,硕士,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