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于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通信工程的地位随之突显,而技术传输管理作为通信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此,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类别与特征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现状;最后,从强化传输线路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技术管理、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方面论述了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86-02
在通信工程中,技术传输尤为重要,是确保数据信息能够有效传递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当逐步加强通信技术传输管理,为信息安全传输提供可靠保障。然而,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1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类别与特征
1.1 主要类别
通信工程与数据信息的传输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使得通信工程的地位随之突显。基于这一前提,国家针对通信工程技术的政策基本全面放开,鼓励相关企业研发通信工程技术,尤其是传输技术。现阶段,可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归纳为以下几类:光纤、移动网、宽带线缆和无线数据。每一类信息传输又能够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并在通信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与无线数据相比,宽带线缆的应用时间更长,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尽管各种新型的通信传输技术不断涌现,但并未完全取代宽带线缆,由此说明宽带线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4G移动网络已经全面覆盖,5G时代也随之开启,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5G套餐。在各种通信传输技术中,光纤的稳定性最高,传播速度快,应用范围广[1]。
1.2具體特征
1.2.1小型化
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通信传输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与之相关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各类产品不断完善,通信设备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这就要求传输设备的体积也应当逐步缩小。目前,电信网络运营商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开始缩减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通信传输产品能够直接在建筑墙体上应用,可实现远程操控。因通信传输产品日趋小型化,使其性价比变得越来越高,可以进行点到点的信号传输。
1.2.2功能多样化
传输技术可对独立的设备进行连接,从而使多个独立的设备联合工作,设备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传输技术能够将一些原本并无任何关联的设备联系起来,简化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使设备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2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现状
2.1 传输线路质量管理不到位
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局域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设备和线路为技术传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换言之,如果设备或是线路的质量存在缺陷,将会对通信技术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传输效率下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局域网内的设备和线路维护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外包模式,由于通信企业并未对网络设备以及线路的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加之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从而对通信技术传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网络安全尤为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却略显不足,具体体现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系统漏洞修复的不及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存在泄密的行为,安全技术措施的应用不到位。
2.3 技术传输应用范围窄
通信技术传输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相关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应用,比如在骨干网中的应用、在长途干线中的应用以及商业化应用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信技术传输的应用并不十分理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使技术水平不高[2]。为此,应当将提升技术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以此来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发挥出通信技术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但由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致使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也未能获得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技术传输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 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传输线路质量管理
为保证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质量,要加强传输设备管理,及时对传输设备进行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更新传输设备后,要整合分析设备信息,制定出传输网络运行方案和设备维护方案,最大程度降低传统设备故障率。在构建通信网络中,可引入无线监控设备、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对通信传输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实时掌握传输设备运行的相关参数指标,根据参数指标的变化制定维修方案,有效防范传输设备故障,增强通信工程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在传输线路质量管理中,要重点选择性能好、稳定性强的线路运行方式,完善传输线路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使其包括线路故障自我修复、智能化故障检测等,为传输设备维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辅助维修人员尽快修复线路故障,减少线路故障对通信网络用户带来的损失[3]。
3.2 实施标准化技术管理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水平。在通信工程系统维护、监控和管理中要实施标准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通信技术传输速率[4]。在技术传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目标规划工作,并将之作为技术传输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科学编制,以此来对技术传输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分析,利用各种渠道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据此构建起数据模型。并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管理实际进行合理运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3.3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要引入专业素质强的优秀人才,要求人才具备从事通信传输工作的丰富经验,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团队。通信工程企业还要重视高端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必要时还应引入国外高端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外通信工程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全面提升通信工程技术水平,增强通信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4 加大技术开发与应用力度
3.4.1 提升骨干网的运行效率
由于本地传输网络的容量比较小,并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区域内。故此,光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管道敷设的方式,这样除了能够使运行维护和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之外,还能节约工程费用。基于这一前提,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可以借助同步数字体系,构建自由交换光网络,由此能够提高光纤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为使自由交换光网络能够与电信网进行有机融合,应当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光网络强大的功能,可以促进信号传输质量的提升,对于骨干网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4.2 扩大商业化范围
ASON作为智能化的全自动交换光网络,是以光传送网(OTN)为基础的自动交换传送网(ASTN),可减少中间传输设备设施建设,节省通信工程建设成本。為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可引入ASON模式,在长途干线网络中采用OA交换技术和AS传输技术,有效控制通信工程资源消耗。OXE交换机设备依靠OEO光放大器执行命令,在本地通信网络中,可采用ASON技术满足通信需求。所以,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各大运营商之间的合作,采用NNI(网络结点接口)接口实现不同运营商通信工程之间的传输互通[5]。
3.4.3 加快网络融合速度
在整合利用ASON和MSGP(稀疏高斯混合过程专家模型)的情况下,可提高通信工程信号传输效率和宽带利用率,降低通信工程运营成本。同时,整合利用ASON和MSGP技术还能够促使骨干层通信网络满足大型城域网的运行需求,提高语音业务服务质量,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将其整合到系统网络的接入层和汇聚层,为建设智能化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3.5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要提高技术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并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通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如下:定期维护通信网络技术传输系统,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威胁隐患,及时修复系统漏洞,消除系统运行的故障风险,从而在技术层面保证传输质量;落实保密制度,不允许工作人员对外泄露传输设备中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数据信息,一旦工作人员出现违反保密协议的情形,则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通信工程企业要重视安全管理技术的研发,将技术传输的数据安全管理作为安全技术研发的重要领域,不断提升通信工程技术的安全管理水平;通信工程企业应拓展网络传输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对故障检测、故障排除、故障预警、危险信息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处理,并自动修复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保证通信网络工程的安全运行;通信工程企业要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如实行员工职责分工制度、口令管理制度、安全考核制度等[6],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的安全管控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难度,管理中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为使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技术传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树森,潘卫强.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20(1):42-44.
[2]韦祖华.现代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应用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20(2):36-38.
[3]姜玉媛.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通信技术优越性及网络化改进[J].数字通信世界,2020(1):21-22.
[4]冯杰,梁睿,吾米提·阿不都米吉提.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12):121-123.
[5J]金凤.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通信技术优越性及网络化改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0):109-111.
[6]章利民.探讨如何加强通信传输线路施工的质量管理监督[J].智能城市,2019(6):75-77.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