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2020-09-10 07:22易小光
今日重庆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协同

易小光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揽全局,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成渝地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和要求,顺应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演变客观规律,更好发挥城市规模经济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加快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提升成渝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位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助力重庆更好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意义重大。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破除诸多因素制约

历史文化桕近、资源禀赋互补、经济联系紧密、产业高度关联、市场腹地共享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基础。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协作、创新协同、生态共治和服务共享水平不断提高,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囵发展能级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和协同引领功能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基础日益深厚,一体化发展需求愈加迫切。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的制约要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尚不健全。行政体制分割,形成了本区域利益优先和最大化的发展惯性。在协调层面,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川渝两地规划难以有效对接。在落实层面,缺乏跨区域高层次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协同开展、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精准化政策依然不多。同时,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也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强大合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要素自由流动依然存在障碍。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渝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国家级科研创新主体、重大科研平台的对接不足,人才资质和职称认定标准不统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创新难度大。跨省市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及时,各类信息缺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大数据优势,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跨行政区多方联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非常规事件的准备不足、应对不力,协同处理能力不强。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高。成渝地区铁路网络不够发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高铁运营里程不足1400公里,仅开通成绵乐、成渝、渝万三条具有城际功能的铁路,连接枢纽城市、节点城市的城际快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航道等级整体水平较低,四川全省四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仅占13.1%。两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不一致、建设标准不统一,共建共享及成本分担机制依然不健全,川渝两地尤其是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存在多处“瓶颈路”和“断头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按照统筹谋划使命共担、双向互动协调共进、改革创新开放共赢、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加快建立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分工协同发展机制,逐步消除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壁垒造成的资源错配、同质化竞争等现象,形成紧密互动、协同共建和共生演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一)强化多层面规划融合和协同落实,形成一体化发展合力。强化规划引领,健全完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协同推动各级规划落实,以规划凝聚一体化发展合力。一是强化上位规划统领。争取国家加快出台统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发展的实施意见、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以最高层次顶层设计统领双城经济囵发展。推动成渝地区重点开发区建设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度对接。二是强化地方规划协同。统筹推动川渝两地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十四五”规划充分衔接,联合研究出台支持联合创新、产业协同、人才互认、金融配套等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区域协同规划和政策体系。联合编制川渝毗邻地区发展规划,强化毗邻地区城镇功能、产业布局、资源要素互补协作。

(二)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围绕打造西部经济中心,優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协同布局。依托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在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国产业发展地图”,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招商引资手册,统筹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和区域性总部等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应的项目布局。二是促进创新链协同升级。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力制高点,鼓励川渝两地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创新集聚区加强合作,强化科研服务平台、科员人才等资源共享,推动科研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共建,联合精准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三是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万州一达州”区域产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赋予川渝合作示范区更多发展自主权,探索将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单列直管。聚焦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设立双城经济囵产业联盟,引导各协议联盟单位成员建立基于产业配套的供需合作机制,合力打造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完善城际产业协同的政策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双城经济国内研产分离项目以及产业转移项目输出地区与承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企业等企业资质互通互认,享受同等优惠政策。消除税收返还、土地租金、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的地方差异,实行统一的招商优惠政策。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产业协同发展基金,推动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共建互惠产业项目落地。

(三)围绕提升内畅外联水平,加快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动以交通、信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携手拓展发展新空间。一是携手推动对外通大道建设。以快速联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一体化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通道、中亚通道、长江水道有效衔接,加强成渝地区与东、中、西部其他城市群的有机联系,畅通西北与西南、中南地区联系。携手推动沪汉渝蓉沿江高铁、渝西高铁、渝昆高铁、兰渝高铁等通道建设。二是加快提升经济囵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整合川渝两地力量,联合打造重庆、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泸州、南充、万州、涪陵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争取国家支持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城际铁路建设,打造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以及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组成的1小时通勤囵。推动合川-铜梁-大足-荣昌、遂宁-资阳-内江等川渝毗邻地区、支点节点城市之间都市快轨建设,构建城市快轨通勤囵。携手推动港口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强化机场资源整合,完善空间布局,推动机场集群化发展。三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完善经营性项目财税分成机制以及准经营性项目财政补贴分摊机制。统一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深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两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企业集团的沟通合作,推进交通设施一体化运营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政务信息协同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打造一体共享联动的信息服务网络。

(四)推动区域治理一体化联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牢固树立系统性思维和一体化理念,打破行政壁垒,建设、创新和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推动公共服务协同化配置。建立健全以人口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超前谋划国家级医学中心、国家级应急保障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布局,提升重庆和成都“双核”对西部地区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万州、永川、涪陵、达州、宜宾等支点节点城市超前布局以服务周边区域为主、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共享联动的公共服务项目,打造公共安全命运共同体。二是健全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互惠合作机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在川渝两地跨区域结转机制。推动川渝两地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就医求学等实现“同城待遇”。建立信息通报、培训演练、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的合作机制,强化突发事件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治。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成渝地区跨区域、跨部门数据整合共享,协同推动中心城市以及支点节点城市“城市大脑”建设,促进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数据优势转变为大数据优势,实现统一标准、即时共享、精准联动,形成功能叠加、便捷高效的成渝地区智慧化管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和治理效能。

(五)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打造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川渝毗邻地区为重点,加快先行先试,探索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進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一是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探索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体化市场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区域市场加速融合。探索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共享。建设西部联合股权交易市场,推进相互代理、挂牌企业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完善成渝地区生态联防联治机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二是打造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打造“万州一达州”区域合作示范区,联动开州、梁平、云阳等地和渝西高铁沿线,谋划建设以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为主要特色的三峡新区,带动渝东北和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总结推广川渝合作广安示范区经验,在毗邻地区部分区位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永川、荣昌、潼南、内江、泸州等地区建设毗邻合作示范区和改革试验区、协同发展区,加强规划衔接,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空间,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代经济开放发展示范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一体化发展提供试点示范。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渝共振,高质建设双城经济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