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2020-09-10 07:22姜静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岳阳楼杜甫创设

姜静

如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诗歌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高中生阅读的古代诗歌数量太少,对诗歌也没什么兴趣,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大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地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进而拥有全新的体验。例如,我在讲授《登岳阳楼》时,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萧瑟凄凉的背景音乐,再在课件上展示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图片:

并为图片配上文字:从前只聽说洞庭湖水茫茫,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湖水像是把吴地与楚地东南隔开了,天地万物都在湖面荡漾沉浮。没有得到亲朋故旧的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有一叶孤舟相伴。关山以北的战争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泪水突然流了下来。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二、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将其展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在讲解《登岳阳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杜甫的生平资料、《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和他的作品。

资料展示:

1.诗人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关,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在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的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感情真挚,描写深刻,形象鲜明。

2.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剩两年,当时诗人的处境极其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右耳已聋,靠喝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登岳阳楼》。

了解了这些资料,学生就能发现此诗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的无可奈何,写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

如今,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学习新技术,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

猜你喜欢
岳阳楼杜甫创设
孙高华
创设未来
登高
诗“画”岳阳楼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观五朝岳阳楼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绝句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