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星星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如今已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据此背景,本文综合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基础得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负面影响的结论。并根据此结论,从目前整体金融市场形势出发,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经营网络化转型升级、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全方位多角度谋求创新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不断谋求自身创新发展,跟住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日新月异的移动通讯技术的助推作用下,呈现喷发式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融资平台及理财工具,至今已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长期以来,传统商业银行凭借国家信誉担保、政策优势以及强大的资金规模在金融行业占据着绝对优势,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支付结算、转账付款、投资理财等业务领域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一定程度上分流着商业银行在不同领域的客户群体,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弱化,经营方式与观念受到了冲击,金融中介的功能也逐渐弱化。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打赢这场互联网攻坚战,如何借助互联网东风重振旗鼓,就显得极为重要。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分析
2.1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为互联网开展商业模式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传统的商业模式奉行“二八定律”,商业银行认为百分之二十的高净值客户能够创造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因此往往只有20%的大型客户得到了重视而基数庞大的普通客户却遭到了忽视。[1] 而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根据长尾理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价值进行了重新构建,为基数庞大的草根用户设计出了更加个性化的小规模需求产品。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客户参与的门槛,满足了草根客户的中小型需求,吸引了规模庞大的客户群体。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技术优势,利用长尾效应设计出面向广大草根客户的金融产品,降低了金融投资的成本和风险,虽然单个客户的收益看起来相对较小,但将草根客户的利润总量汇集来看则十分可观。
2.2金融中介理论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个方面。从传统金融模式来看,商业银行扮演了金融中介的重要角色,资金的供求双方通过商业银行实现资金的共通,通过把供求双方交易信息进行更好的配比和选择,在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交易成本,例如,搜集众多的客户信息、坏账处理和风险管理等。相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高效有序地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对等程度,还能够最大限度上的节约双方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2] 而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资源配置可以在没有摩擦的市场中达到一个最佳状态, 更不存在各种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也是去中介化的一个过程。
2.3金融功能理论
金融功能理论最早是由外国学者 Merton&Bodie在1993年提出的,根据其理论,金融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六种:融资功能、支付结算功能、风险管控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创造激励机制,其中最为核心的功能是支付结算、资源配置、信息处理和风险管控功能。[3] 互联网金融不仅能够发挥出与传统金融机构能媲美的金融功能,还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使得在支付结算方面更为方便快捷,大大促进了支付结算功能的发展。第二,互联网金融能与传统金融业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传统金融比较注重大客户领域,对于广大的草根客户重视不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第三,互联网金融能够借助其技术优势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既提高了金融信息处理的功能,又实现了科学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
3.结论与建议
3.1银行经营网络化转型升级
目前各家银行已成体系的是银行自身的网上银行软件,通过软件可以十分方便地完成诸如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等交易。在网上银行这一层面最为突出的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自身每年投入大量 资金进行软件科技研发,其操作界面设计以及用户界面操作都十分出色。除基础金融业务外,招商 银行牢牢把握客户生活需求,开发“饭票”、“影票”以及“掌上商城”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加强客户黏性,打造全方位服务客户的金融业务综合体。[4] 建议其他商业银行在自身网络银行业务方面不仅仅满足于传统业务的完成,而是要更多地注重于客户需求及客户体验,开发打造本银行独有特色,提升自身竞争力。除银行自身业务互联网技术化以外,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 介平台,通过与电商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丰富其平台的业务内容,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 支付服务,打造功能更为齐全的线上支付结算体系,从而实现支付方式由线下到线上的转移。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在线化、智能化的在线理财和在线融资模式,推动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在流 程及工具上的创新。其目的在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中介性及功能性,扩大客户增量, 丰富客户存量,进而提升客户的活跃度。
3.2加强跨界合作,力求达到共赢
首先在技术方面商业银行虽然也加强自身手机银行以及其他互联网业务方面的开发,但不可否认商业银行在技术方面仍有加密控制、业务操作系统落后、远程控制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身会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完成效率,同时存在客户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在技术上商业银行可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优化银行内部员工业务操作处理平台以及对外客户使用手机银行软件系统, 提高银行多种技术效率。其次在客户资源上,互联网企业凭借庞大的客户数据资源、交易平台以及信息数据快速处理存储能力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背景以及安全性是互联网企业不能相比的,同时长期经营也使商业银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企业信息及合作经验。[5] 二者合作共同打造小微企业在线融资平台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弥补商业银行客户盲区,开拓“长尾市场”,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3.3开拓“长尾市场”,优化存贷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以往注重中高端净值客户,存贷业务及相关理财产品具有一定门槛,因此小微客户组成的“长尾市场”往往被忽略。[6] 互联网金融着重开发“长尾市场”客户资源,聚少成多,同样能够收获可观利润。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到我国低收入群体以及新兴发展的小微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被忽略的“长尾市场”客户具有一定的真实业务需求。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需要把握客户资源,弥补以往的盲区,重视这一部分利润的取得并积累客户资源。
4.结论
伴随互联网金融多种业务模式扩张,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结构与盈利模式受到冲击、盈利能力受到负面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交易成本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小、交易相对去中介化等优势弱化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打破商业银行“二八定律”,抢占了以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为代表的长尾市场份额,分流了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储蓄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巨大地冲击了商业银行以低成本储蓄为支撑、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盈利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行业多方竞争的市场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不再能够为商业银行取得稳定利润流入,盈利能力的保持与稳步提升需要其追赶时代浪潮,深刻思考自身未来发展,同时也为银行业的未来良性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 2014, (4): 9-13.
[2]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財贸经济, 2014, (1): 14-23.
[3] 回葳.互联网金融模式探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02-103.
[4]贾甫,冯科.当金融互联网遇上互联网金融:替代还是融合[J]. 2014 (2):30-35.
[5]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 2014, (1): 14-23.
[6]谢平和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J],2012年第12 期,P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