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单立
2014年,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有建卡贫困户27户81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蔡家寺村在巴南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主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现在,蔡家寺村的土地上有了产业,村民也有了稳定增收的一技之长。
水稻变黑 效益翻翻
“还是工作队有办法,这个水稻从白色变成黑色,干的活一样,但收益却翻了番。”姜家镇蔡家寺村元塘社建卡贫困户乔益美看着刚收获的黑米,笑得合不拢嘴。
事实上,姜家镇蔡家寺村一直有种植黑玉米、黑豆等作物的传统,只不过此前种植规模不大,且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养护技术,市场销量一直不好。
驻村工作队队员在了解姜家镇蔡家寺村的具体情况后,决定扩大蔡家寺村原有的黑色作物生产面积,并通过打造“姜家黑”系列农产品,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发展村民熟悉的产业,村民们上手更快,生产周期也短,见效快,还可以借助产品过去的名头。”工作队队员解释。
2018年,蔡家寺村在梅子沟区域试点100亩集中发展“姜家黑”系列农作物。
为了保护种植户的积极性,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牵头拟订了农产品产购销合同,对村民产品实行保底收购。这些措施落实下来,最终有85户村民(含建卡贫困户8户)自愿参与了黑产业园种植。驻村工作队引导黑产业园参与种植户采用手工除草、“生物导弹”杀虫、施农家肥等方式种植出纯绿色农产品。
2019年,产业园里的“姜家黑”系列农产品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实现总产值35万余元,农户直接收入25万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
建卡户乔益美在2019年開始种植“姜家黑”农作物,包括1.5亩鲜食玉米、3.5亩黑水稻、1亩紫薯、0.5亩黑大豆,此外还有2亩早熟萝卜。当年,乔益美家的“姜家黑”系列农产品种植收入就超过一万元。
今年,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姜家黑”系列农作物种植中,产业园也由100亩扩大至200亩。同时,村里的黑玉米、紫薯取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黑米取得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为贫困户培养一技之长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增收关键。另一方面,姜家镇还积极组织各种再就业教育、培训,让贫困户有一技之长。
建卡户乔益美家就受益于这样的技能培训。乔益美在参与特色农作物种植的同时,还在当地做小工,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通过技能培训,乔益美的妻子李坤蓉当上了护工,每月有2200元收入;乔益美的儿子乔秘境,正在学习CD软件操作,“找个四千块钱的工作应该没问题。”
蔡家寺村检火钳社建卡户饶尔华更是利用扶贫政策,干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2019年,建卡户饶尔华在镇上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上,谋生了干餐饮的想法。他在培训班上掌握了中餐、火锅等厨艺后,利用4万元的小额信贷,在南岸区南坪原公共汽车站附近开“夜啤酒”大排档,成了月纯收入6000余元的“小老板”。
尽管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转让了自己的“大排档”,从“老板”变成了“丘儿”,但饶尔华的生活并没收到太大影响,他坦言:“我现在手上有技术了,行情好我可以当老板,行情不好,我就去当厨师挣钱,再等两年,我还可以再把大排档重新开起来嘛。而且,我家里还有份保底收入。”原来,随着镇上产业的发展,饶尔华家中还养殖了80余只鸡,种了3亩水稻和12亩玉米,大专毕业的女儿现在也在一家酒店从事会计工作。现在,饶尔华家庭人均纯收入有2.5万元。
窗明几净里的生活底气
脱贫攻坚不仅让蔡家寺村有了产业,村里还依托自然风貌和人文资源,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且独具特色的蔡家寺风光。
2019年以来,村里决定从打造一个小家入手,积极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每月一评”“每月一比”。
目前,村里已经新建了15个农户门前的花池,清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共15吨,10多处垃圾广告也得到了清理。
徐代全是姜家镇蔡家寺村的建卡贫困户,因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家里的环境整洁、明亮,被评为巴南区“最美庭院”。
窗明几净的环境,还提振了徐代全脱贫增收的精气神,他在当地“一条龙”家宴服务上班,妻子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女儿也在南岸区一家商场就业,一家人年纯收入达4.8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