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以脱贫攻坚谋乡村振兴

2020-09-10 16:23高维微
今日重庆 2020年9期
关键词:巴南区贫困户

高维微

近年来,巴南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巴南区是全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15个非重点区县之一,全区有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5年底全部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下降至0.01%。

脱贫路上,巴南区贫困户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巴南全区已经形成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均在脱贫标准线以上。

兜住底 让生活看得到盼头

自2014年以来,巴南区投入脱贫攻坚财政支出超过5亿元,用“看得见的手”把贫困户“扶上马”,让曾经的“短板”成为保障脱贫政策的有力“撑板”。

在双河口镇塘湾村的新屋基社,小伙子叶波在“金枼餐馆”里忙得不亦乐乎。当天是赶场天,也是叶波的餐馆最热闹的时候。

在村里,叶波有个代号:孝顺小老板,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留在家里的年轻人。

葉波最初留在村里的原因很有些无奈。他原本是市区某房地产公司的白领,但父母年老多病,尤其是父亲叶兴海,身患心脏病、静脉曲张等多种病症,长期住院。为照顾多病的父亲及幼女,叶波不得不放弃市区的工作。

回到老家,叶波收入骤降。同时,给父亲看病及孩子的教育费用,让叶波有些捉襟见肘。

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实施,叶波发现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叶波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父亲看病住院的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花费的钱越来越少。同时,女儿还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生活费与学费这两块大头一去掉,叶波瞬间轻松了不少。

2018年,叶波的餐馆生意走上正轨,收益逐渐稳定。叶波还养了19头猪和190余只鸡,几年下来,他已经有了一点积蓄。

在石滩镇,贫困户赖清政家的情况更棘手。赖清政的父亲患有严重精神病,屋漏偏逢连夜雨,赖清政的儿子又患上了白血病。一家人种地的收入难以支撑高昂的医疗费用。

同样是依靠不断提高的医疗报销比例,为她家减轻了负担。而且石滩镇卫生院还聘她到医院做保洁员,让她又多了一份收入。

兜住底的,不光有医疗。二圣镇幸福村刘家全一家的幸福生活,是从搬进新家开始的。

50岁的刘家全家里有快80岁的老母亲,积劳成疾的妻子和还在读书的儿子,他是家里的顶梁柱,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生活捉襟见肘。家里的老房子虽已破旧不堪、千疮百孔,而且处于地质滑坡点,多次出现险情,刘家全也没有能力修缮。

2015年,二圣镇党委政府针对他家的特殊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精准扶贫计划,首先解决的就是他家的住房安全问题。

刘家全用政府资助的3.5万元和自己借的一部分资金修建了新屋,又得益于惠农政策,购买鸡苗和猪仔发展养殖,当年就收入3万元。现在,刘家全养鸡养猪的收入每年就有约三万元,闲时还会到附近打零工,一个月也能挣个2000元左右。

在“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多重医疗保障体系下,巴南贫困人口基本参保率、大病救治率、家庭医生慢病签约服务管理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均达100%,因病致贫的家庭再度亮起了生活的曙光,近6000户人家完成了危房改造,所有贫困户都喝上了自来水。

脱穷根 “扶志扶智”齐头并进

扶贫先扶志。为掐断穷根,巴南区制定了《脱贫攻坚“志智双扶”专项行动方案》以及“扶志扶智”工作重点任务。

在巴南区,9所区内优质中小学分别与18所区内贫困村所在镇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质量,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除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义务教育有保障,巴南区还积极利用专业技能教育,让贫困人员有一技之长,为未来生活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巴南区组织了8家机构开通网上技能培训课程,开设照料老年人、护理病人、电工等紧缺工种12个,免费为重点群体提供线上技能培训。在全市率先组织实施了首个建卡贫困人员线下技能培训专班,开展火锅调味、小面制作技能培训,分批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群众送至区外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增强致富能力和本领。

巴南区双河口镇北隘口村堡上社建卡贫困户徐昌友,就是靠着专业技术,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徐昌友的妻子患有多种疾病,基本丧失劳动力,儿子徐远鑫为方便照顾母亲,只能在周边打零工,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家五口,家庭经济状况很拮据。

针对徐远鑫的特殊情况,双河口镇结合村里和周边建设项目多、砖工人才少、工价高的实际情况,鼓励并帮助他学习砖工技术。有了专业技术,徐远鑫现在仅务工一项,每月就有3000~5000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发展养殖、养老补贴和土地流转收入,徐昌友一家年总收入超过了6万元。

在巴南区农村,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有500余人和徐远鑫一样,成为了建筑工匠。

近年来,通过继续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驻村干部一对一帮助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落实增收项目,深入开展“智志双扶”,不断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贫困农户之间出现了“赶帮超”的好气象,从“要我脱贫”走向“我要脱贫致富”。

“我要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安澜镇有名的“懒篾条”黄泽强变成了“大牯牛”。

2018年,黄泽强还是典型的“等靠要”建卡贫困户。“管他的哟,反正政府要给我想办法,我也懒得操心,就等政府给我送来。”这是黄泽强曾经的口头禅。黄泽强懒到什么程度?镇扶贫办为他修的新房完工了,他却因为懒得办通水电手续,迟迟不入住。

为了给黄泽强治懒根,镇上帮扶干部索性带着他一起干。领着他办完新房通水电的各项手续,领着他养起了黄牛。

3头小黄牛让黄泽强看到了靠产业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他下定了“我要脫贫致富”的决心。

村里要开展花椒种植集体经济试点,开荒时并没有安排黄泽强出工,他主动请缨加入劳动。因为在劳动现场勤劳肯干,他还被选为小班头。“黄泽强,你娃能干哟,一早把牛牵出去,白天就在花椒基地上班,简直成了大牯牛,晓得找钱顾家了哟。”村民们这样调侃黄泽强。

如今,黄泽强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利用金融政策,贷款一万元发展养鸡、养牛产业。“今后你们走了,我都没得问题。”他向扶贫干部拍胸脯保证。

兴产业 通往致富的列车已启动

在兴产业的路上,贫困户发展信心满满,其中大部分人都有了利用扶贫小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勇气。

惠民街道晓春村桂花社组村民廖常伟靠种庄稼供孩子读书,为患有心脏病的妻子看病,在纳入建卡贫困户前,“一年忙到头,还是穷得叮当响”。

2013年底,村里开始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廖常伟顺势抓住机会种起了蔬菜。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一家人也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还利用结余的钱购置大棚材料,建了8个蔬菜大棚,成为一名脱贫致富的先行者。2016年,廖常伟租用了本社其他农户闲置的10亩田,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那个时候,他家每年种植的蔬菜纯利润就有近8万元了。

2018年9月,借着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东风”,廖常伟成功申请到5万元贷款作为流动资金,他的蔬菜生意越做越大。

受到扶贫小额信贷帮助的还有许许多多发展自家“小产业”的贫困户。自2018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区累计贷款金额4066.5万元,贷款户数1627户(次),贫困户获贷率51.95%,其中今年新增发放贷款367户843.5万元,无贷款逾期情况。

谋振兴 新生活里的新起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众多的个案,只是巴南区脱贫攻坚的缩影。

巴南区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巴南区为全区198个村“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案,14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打捆投入涉农资金4000多万元,14个产业基础较好的行政村由中央财政资金直接补助50万元,打造党建引领先行发展示范村。

2018年,巴南区“空壳村”数量全部清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已达124个。巴南区还积极发挥党员中心户带头作用,17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与62户贫困户签订带动协议,人均年收入增加5600元。推行“党建+产业+合作社+示范户”模式,建立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余家,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25元。

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产业兴则乡村兴,生态好则乡村旺。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左鹏介绍,巴南区正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一产打基础、二产做加工、三产增收入”的思路,推动茶叶、果蔬、渔业、粮油四大支柱产业朝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度假、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巴南区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厕”七要素,因地制宜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先后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区县,斩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称号,“村村是美景,处处留乡愁”正在成为现实。

目前,巴南区已基本形成以“巴南银针”为代表的品牌茶叶、以接龙蜜柚为代表的精品果蔬、以月亮湾渔村为代表的生态渔业、以“稻+N”复合种养模式为代表的特色粮油四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

此外,巴南区还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春观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正逐渐成为市民近郊休闲度假的主要模式。

猜你喜欢
巴南区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强化湿地公园资源管理 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并重
重庆市巴南区石漠化治理初探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暑假乐开花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