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风格

2020-09-10 07:22徐书锋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徐书锋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塘,写荷花,写月光,写流水,别有韵味,带给人无限美的感受。下面,笔者就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风格。

一、朴素自然

朱自清先生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章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读他的散文,如和亲密的人谈话。《荷塘月色》的语言朴素自然,细细品读,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诉说自己的心事。《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之时。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冷清月夜下的荷塘景色,作者流露出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在《荷塘月色》中,开篇便写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话便将作者的内心感受直白地呈现了出来,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这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接着,作者写道:“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他“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路上很安静,“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作者在荷塘和月色中享受了片刻的宁静,一个人在这样的夜晚,自然会想到很多,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想起《西洲曲》。作者在文章中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似乎只是把讀者当成了亲切的朋友,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又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凝练准确

很多人在写文章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朱自清在创作时却热衷于锤炼字词。如《春》中写细雨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虽然没有写风,但一个“斜”就让我们知道了那日的风是微风。《荷塘月色》的语言同样凝练准确,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去往荷塘的路上,作者用了一个“踱”字,很符合他当时的心境。因为内心不宁静想出去走走,自然是走得很缓慢的。在写月色时,作者用了一个“泻”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月光比喻为流水,但是这“流水”并不是奔腾的,而是静谧的,它是“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一点声响也没有,写出了幽静的月色美。还有“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这个动词写出了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轻柔的雾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样子,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朦胧美好,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泻”字和“浮”字都用得极妙。

三、富有音乐美

一篇富有音乐美的散文,其字词搭配应该是和谐的,句子是错落有致的,能让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音韵美。无疑,《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富有音乐美的散文。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中的“渐渐”(写的是月亮上升的样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中的“曲曲折折”(写的是荷塘的形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田田”(写的是荷叶的样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的“亭亭”(写的是荷叶的样子)、“层层的叶子中间”中的“层层”(写的是荷叶的浓密)、“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中的“粒粒”(写的是未开的荷花)、“送来缕缕清香”中的“缕缕”(写的是荷花的香味)……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美的形象。其中出自古典诗词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更是写出了荷花的情态和风韵,使作品的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总之,读《荷塘月色》,犹如聆听一首小夜曲,能让我们的内心归于宁静,这或许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荷塘月色
黑暗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