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缓慢复苏中寻求革新

2020-09-10 07:22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勺公筷景区

本刊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大考,尤其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首当其冲。此前一路高歌的影视文娱、旅游休闲以及餐饮等人群密集度高的行业,因疫情防控需要,在本该最为红火的春节亮起了红灯。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缓解,各行业开始有序复工复业。经此一疫,备受冲击的民生行业,在熬过严冬之后,因人们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或将面临新的变革与发展。

逆境求存中破而后立

于影视行业来说,春节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民众闭门不出,导致各大影院门可罗雀,2020年的春节档愁云惨淡。众多电影纷纷撤档之际,徐峥导演的《囧妈》却突然宣布取消院线首映,改于大年初一在网络平台免费播放——《囧妈》出品方欢喜传媒终止了与院线公司的保底发行协议,继而选择与线上平台今日头条系合作,签订了不低于6.3亿的版权协议。

有数据显示,2018年拿到上映许可却选择在流媒体平台首发的电影多达146部。不过这些电影一般成本和质量都比较低,像《囧妈》这样大导演、大制作、大牌云集的商業片在线上首播还是头一遭。

对于出品方来说,疫情阴云笼罩之下,观影人数骤减,为了减少票房损失,寻找新的放映渠道是合理的诉求。不破则不立,不少人猜测,这将为影视行业的发展续写新的篇章。“如果今日头条系试水成功,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的影片投入到这样一个得到验证的平台上去。”某影视高管接受采访时称,“对内容商来讲,到底是大荧幕还是小屏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成功收回成本。”

观众对此乐见其成。影片绕开院线选择在流媒体平台首映,意味着人们可以花比购买电影票更少的钱,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想看的大片。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很多观众被迫宅在家中,逐渐养成了在网络上看电影的习惯,并愿意为此买单。从2020年春节期间的数据来看,春节期间全网人民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长约7.3小时,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个小时。而单从1月24日到2月6日这12天来看,就有30部网络电影上线,且日均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4%。

但面对流媒体平台对观众的分流,影院也不必过于悲观。毕竟实体大荧幕及音效对感官体验的提升,以流媒体平台目前的技术还难以达到。疫情过后,流媒体能否取代电影院?或许可能,但至少在可见的未来,两者还是会以合作互补的关系共存下去。不过《囧妈》此番破局之举,却无疑为影视行业未来应对不可抗力的冲击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不会因为媒体形式的多样而消失。电视、录像带出现的时候,电影院没有死;视频网站的出现,电影院也没有死。”业界专家认为,流媒体平台带来的电影线上发行,对视频行业大盘的整体增长的带动作用,将远高于分流。

迭代更新的“催化剂”

在3月1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疫情期间,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形成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异军突起,一个是逆势上扬。

疫情虽然重创了传统的旅游行业,但从长远看,也加速了人们旅游消费习惯的迭代更新。疫情期间,人们无法出门,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顺势推出云旅游项目。据统计,各地博物馆推出了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众多5A级景区开辟了线上游览功能,一批VR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一览祖国大好河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是大势所趋。而新冠肺炎疫情将线下的大量旅游活动赶上“云端”,俨然成为一种加速旅游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催化剂”。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渗透,VR、5G等数字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使用,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得以“活起来”,诞生了诸如虚拟现实景区、虚拟现实娱乐、数字博物馆等全新的文旅业态新事物。

此外,为了加强疫情防控,文旅资源开发司下发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各地旅游景区严格实名制购票,做好游客信息的收集,并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做好游客信息动态监测。

为积极响应号召,保证安全有序开园,各景区正在积极与互联网平台展开合作,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据了解,扬州瘦西湖、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广州越秀公园等全国多个景区联合美团网推出“安心码”,游客扫码登记实名信息才能进入景区游览。一位越秀公园的游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套扫码登记系统很方便,而现在最要紧的是大家的健康,我不介意在入园之前进行这些操作。”

在新的监管态势下,景区加大实名登记、门票预约系统、景区全票房线上化等前瞻性投入,既帮助景区实现了限流管控,也能有效帮助景区和政府管理部门实现风险反查。疫情之后,这些举措或将成为各个景点的常态化工作。

习惯改变行业环境

餐饮作为“低门槛、接地气”的民生行业,值此“严冬”,也面临一系列的升级改变。这些改变,与人们在疫情期间养成的行为习惯尤为密切。

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曾公开发表文章指出,在中国,分餐制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直到唐代后,才逐渐转变成会食制。

如果说17年前的“非典”让分餐制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那么,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能成为一个普及好习惯的恰当契机?

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官方的名义倡导推行分餐制以及公筷、公勺的使用。3月3日,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餐饮行业疫情防控措施 加快复工复业的工作指引》,要求商务宴请必须实行分餐分食制。泰州市也在江苏省内率先出台《公勺公筷使用规范》。笔者也多次在社区看到关于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公益海报。

随着疫情渐缓,越来越多的食客按捺不住外出下馆子,笔者注意到,不少食客在就餐时,会主动拿起摆放在菜碟旁边的公筷。南京大蓉和餐饮集团董事长张恒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称,疫情发生后明显看出来大家对分餐的接受度提高了。“我们有一部分菜品本来就是客位菜,还有些上菜展示后立即拿到配餐间分好,对于一些很难分的菜,我们会放置公筷、公勺。但是,之前的确很少有人用。3月3日复工以来,改变了许多,即使在大厅就餐的客人,大约也有七成人使用了公筷。”

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变,也促使整个餐饮行业更加注重卫生环境的提质改造。对于疫情期间将“勤洗手”视为习惯的国人来说,以后外出就餐,在显眼的位置就能看到设计精美的洗手台或区域,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刚需。

随着顾客对就餐环境要求的提高,餐饮管理者们需要考虑在未来的餐厅设计上,预留更多的餐余垃圾回收装置。这无疑对餐饮服务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员们要懂得第一时间对顾客的餐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式地收餐。

疫情期间,复工的餐饮公司都强调“安全的可视化”,要求厨师和服务员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并拍照上传外卖平台,以表明“无接触”作业。下一阶段,厨房的完全透明化能否成为一种趋势还未可知。但毋庸讳言,敢把这作为重点空间展示出来的餐饮企业,一定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猜你喜欢
公勺公筷景区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我家的公筷行动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安吉:百名基层代表力推“公筷公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用餐新时尚 健康好习惯 宿迁市举办“文明餐桌·筷乐行动”主题活动
礼多人不怪之公筷公勺用起来
公勺公筷能否成为新风尚
“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