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淼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我国三农建设的重要发展要求与必然趋势。只有积极掌握现代农村的建设水平,摸清现代农业的产业状况,获取现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推动发展可行策略,可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推动策略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处于积极的变革之中,机械化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标志,诸多生产环节实现了机具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性、人力化的应用模式,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综合提升农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了力量,形成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应保持积极探索创新的态度去掌握发展规律,不断基于当前现状思考更好的推动策略,为开辟更加明朗的农业现代化、农机现代化道路提供动力。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积极发展成就 目前,随着党和国家政府对国内三农建设问题的不断重视,我国的农机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综合服务等环节已经逐步健全相应体系,大量具有不同功能的农用机械化产品问世,在农、林、牧、副等多个产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国内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产品涵盖15项大类,包括近百种小类,品种数量远超3000个。这些农用机械产品不仅仅满足了国内的产业需求,也积极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国家地区,市场竞争力表现突出,在产品输入地的市场占有比重较高。
1.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客观发展不足 ①农业机械化程度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我国自古国土辽阔,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的跨度均足够大,使得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地质结构、土壤肥力也多有不同,因此总是存在一部分较为贫瘠的土地,也存在一些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各自带有典型的差异化标签,使得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东部地区,总耕地面积可达地区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实际拥有的农机产品则超过全国总量的50%;而在西部地区,总耕地面积占地区面积的24%,实际拥有的农机产品却仅停留在15%水平线。
②农机具体品种的应用推广存在短板。我国农机产品开发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对于某些特定农作物以及特定生产环节而言,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用于水稻种植耕作的农机产品研发制造力度不大,加之水稻主要种植区多在南方等地,而当地的土地荒废比例正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总体的水稻作物产量呈下降趋势;对棉花作物的机械化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玉米作物而言,农机产品开发效率也明显不足。国内一些农机厂商在研发制造具备节种、节肥、节水功能的农机产品上,暴露出水平较低、产能较低、性能较低的现象,无法做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覆盖。综合看现阶段的农机产品,依然存在着某些机具产品存量过剩和产品需求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
③农业机械的市场推广应用存在阻力。农业机械的市场推广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农民在选购市面上的农业机械产品时,主要是看中其可以节省作业时间、节约作业中的体力消耗,在此基础上扩大产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农业机械的实际推广应用中,一些产品的定价较高,这样不少地区的农民还不能完全根据个人需求选购产品,常规农机产品的市场售价保持在5000元到10万元不等,不少农民对这样的投资成本尚且难以承受,即使当地政府已经就农机产品的推广选购建立了补贴政策,也难以弥补农民实际生活的开支缺口。与此同时,很多农民自身接受现代科技的能力不强,他们没有及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专项操作技术培训,或是在培训中不能完全消化所有操作技能,对农机产品的操作应用也大大折扣。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可行推动策略
2.1 关注地区差异,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机械化 在我国的广袤国土中,地形地貌多变,地势条件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应针对不同的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台地等地形地貌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也可以针对农区、林区、牧区等区域差异研究农机推广模式。如在山区地带加强小微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林业、特色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应用水平,推动山区地带的经济增长;在平原农区等环境中,提倡推广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并积极构建农机功能服务示范区域,保障典型作物的种植、施肥、田间管理、丰收等环节的全過程机械操作,促进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要素创新变革,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发展;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土地上,也应该就农业机械的使用先行设立劳作制度,着重关注机械使用体量与运行效能。
2.2 改进农机规程,严肃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 现阶段看我国已经就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权益保护制定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十分重视对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产品效益等方面的管理。首先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开辟线上线下不同宣传渠道,增强对农业机械化的宣传辐射半径与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全面、准确了解相关农机补贴政策福利,同时也让更多农民掌握到实用的农机操作方法。其次要不断营造科学应用农业机械的氛围,要让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理念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让老百姓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认识到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部分三农问题,能够保障农业产业规模与产量的双提升,能够合理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从而激发农民群众愿意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改造中。第三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国家政策关联配套的具体措施与行动指导细则,有效维护农机制造厂商、农机销售服务者、农机所有权归属者的合法利益,帮助农民真正理解和应用政府有关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内容。第四是持续规范农机制造厂商在市场中的经营作为,进一步对农机工业体系标准进行完善,杜绝市场中出现劣质农机推广和应用的现象,规避以劣质产品骗取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机补贴等风险。第五是全力保障农民在购置农业机械后可以得到有效售后服务,使得农业机械可以在农忙时发挥最大功效。
2.3 培育专精人才,认真构筑劳动力保障機制 我国应倡导各地更好更快地构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机械现代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第一是要严格遵循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特点,对农机技术人员进行有条理、有重点的培训,不仅仅要培训农业机械操作员,还要培训出一大批农业机械维修工,要保障农忙时节农机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确保操作员对农机的操作娴熟且规范,也要确保修理工可以对出现故障的农机快速排查并检修故障。第二是要积极扩大农机培训对象范围,对更多的农民群体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知识体系丰富、操作技能熟练、农机管理思路清晰的现代农民,从而影响更多的农民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农业新生产方式的普及。第三是要面向各地的农业院校以及相关专业、农业产业研究所、农业机械生产厂商提出更多更高的机具研发设计要求,要以各地三农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发和供给现代农业机械。
2.4 搭建普惠网络,持续解决农机社会服务问题 我国各地应注重解决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各地应以统筹眼光与思维来发展农机服务主体,主体涉及不同区域的多重所有制结构,在此基础上,有序建立县、镇、村一体化农机服务网络,其中县城应作为基层服务中心节点,村所或个体专业户应作为基本节点,以乡镇作为中心节点与基本节点之间的重要节点对象,在该网络中,倡导私人投资兴办实体企业,也积极面向国内外更多资本雄厚的企业成为网络中的一份子。各地政府要发挥主导职能,组织建设现代化农业机械示范作业区,在区域自建自治的过程中总结经验,释放当地农机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影响力。
3 结束语
我国农业机械化将在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优化中得到更快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建立创新思维,积极关注地区差异,改进农机规程,培育专精人才,搭建普惠网络,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波,赵鹏程.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活力,2017(3):10.
[2]马巍,李昳,曲会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5):20-21.
[3]杨琛,糜亮,高鹏飞,等.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9,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