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针对当前高职教学中思政弱化的倾向,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结合高职教学的实际,站在实践的层面,分析探索在高职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实践
课程思政是项系统的育人工程,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划分复杂,不同专业又具有不同的学科属性,知识体系较为复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进行探索,努力解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基础层面和操作层面创造有利条件,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一、课程思政概念分析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概念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中率先提出的理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结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是课程蕴含思想政治元素的自觉显化、挖掘以及与该课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强调有机融入,也就是说不是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机械地加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而是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点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将其自然融入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现状
经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升,主流积极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压根没有思想教育意识,使得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在育人方面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课程思政概念相当模糊,更缺乏实践层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传统认识方面存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中,“各类课程”从大类方面讲,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传统认识上,自然科学不像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缺少人文价值判断,更没有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并不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广大自然科学相关授课教师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他们只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第二,缺乏制度层面的设计。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建设,而忽视日常教育教学的现象。目前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使广大高校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科研工作上,自然就无法保证教学方面的投入,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教书”和“育人”完全隔离。此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标准制定中,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至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如何设计、推进、考核却没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表述方式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更不能实施有效监控。
三、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实践的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学主体的基本责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导向,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培养新时期全面人才的战略目标,应当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导向。基于此,高职党委应当从顶层设计层面将课程设计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打破传统的形式化、边缘化限制,为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导,避免出现应付差事的错误行为,加速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新时期,高职应当部署专业性的课程思政指导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入实际的调研,积极考察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加快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并发挥好统筹规划的协调作用,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顶层设计的积极引导及各项制度的有机协调,是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二)开展系统研究,提高专业课教师相关教学能力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环节中的施教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与教育技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和切入点。课程思政并不是安排专门的授课时段机械地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而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从学科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学科、学术、学生三个基本元素,大力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中国学术话语特色、实践层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项目,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三)坚持文化育人,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融入文化软实力,使其与思政教学理论相融合,不仅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广大专业课教师可以依据专业特点,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2016年12月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把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了育人效果。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需要作出理性回应与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朱玉超.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3]李雪梅.传统皮革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4(14).
作者简介:宋玲(198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