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 陈勇 刘伯超
摘 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对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供应链专业群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三教改革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1+X”证书制度的融合与优化。首先,梳理基于OBE理念的培养规格,优化形成“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对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职业基础和专业内容,融合设置了对接课程,探索实施“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最后,从学赛并进、产教融合、泛在学习的角度,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推进策略,为“1+X”证书制度的推进提供保障。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0.09.30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要求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主要力量,应加强证书制度实施的背景、内涵、路径研究与实践,要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对接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模式,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宽社会服务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同时应严把证书引入、培训、考核和学生毕业等关键环节,提高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1]。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全国交通运输产教融合平台试点院校专业建设等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向推进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融合与优化,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角度,探索践行“1+X”证书制度。
1 突出供应链思维,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优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物流业要基于供应链的整体性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发展。因此,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基于供应链服务专业群来融合推动,更能契合区域制造业特色和人才需求。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优化
1.1.1 人才培养目标遵循OBE理念
按照OBE教育理念的六要素方法,突出成果导向,重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备政治素质、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有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货运代理、运输调度等岗位群,能够从事采购、仓储、货代、运输调度及物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3年后,应该承担业务主管职责,达到物流职业能力等级认证(高级)水平。
1.1.2 培养规格
依据物流行业人才成长阶梯观点[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对应的是物流主管、生产主管、采购主管、供应链管理操作等岗位群,并且随着学历的提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着较为明确的成长通道,对应的X证书等级,也随之提升。
经过产教融合实践和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对接X证书(中级),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群设置为供应链主管、仓储主管、运输主管、货运代理、物流营销五个方向,并提炼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核心工作能力,明晰支撑细分核心工作能力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进而凝练出专业的培养规格(知识规格12项;能力规格9项;素质规格5项),如图1所示。培养规格中,突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契合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岗位群的发展定位。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在职教20条的导向下,结合江苏制造业为主导、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区域产业特征,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接物流“1+X”证书制度,优化形成“能力递进、学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在“能力递进,学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非专业素养:心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结合新岗位、新需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专业素养的内容[4]。
2 课程体系的融合与优化
依据《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物流管理》《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质》《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及要求》等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包括通用模块和专业模块的物流职业标准体系结构。通用模块中的职业道德与物流基础认知、管理技能应用、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对应的是物流管理1+X中的职业基础;采购、仓储与配送、库存管理等内容为物流体系中的传统课程;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则是适合高职学生毕业的职业发展。专业模块中的第三方物流、电商物流等则是当前物流行业的主要就业范畴。所以物流行业中职业标准呈现出“宽口径”的特征,对应职业标准的“X”证书也应该予以细分并进一步拓宽深度。
2.1 “1+X(中级)”教学模块与课程设置的融合
对接物流管理“1+X”证书实施中的职业基础模块,详细设计了专业的平台课程,如表1所示。聚焦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办公操作业务知识,打造厚基础、宽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将思政类课程、假期社会实践、法律法规课程、商务礼仪、“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融入课程,借助“物流大师进课堂”等系列专家讲座,助力学生形成良性职业生涯规划。
对接物流管理“1+X”证书实施中的专业知识模块,设计了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交叉式、全覆盖的课程融合,如表1所示。面向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群,在夯实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落实于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管控型的课程知识,以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物流成本意识、供应链规划意识等专业能力,为中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2 课程体系的优化
对接“1+X”证书,将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原有的“一个平台、四个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角度,推动多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打通专业群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学分银行转化标准。对照“X”证书标准改革专业群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梳理专业群学生考取证书的多元性、必要性。依据学校个性化学分的置换规定,适当增加“X”证书的置换学分,促进“书证融通”向“X”证书的倾斜。
3 三教改革方面的融合与优化
“职教20条”中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的职业能力,缩小学校所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二元隔阂。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外因),以及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内因)的综合作用,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仍需担任教改的排头兵,依托产教融合,促进三教改革。
3.1 学赛并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鼓励和要求学校开展全员轮训制度,优先安排一线教师进入物流企业或者物流岗位实训,通过企业真实任务的“学训交互”达成“双师素质”。其次,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最后,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全员参与教学能力比赛,通过学赛并进,直接促进教师团队教研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
3.2 产教融合提升教材的实用价值
物流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理论传导式的传统教材已经很难契合企业员工或者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团队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开展课程负责制,及时研磨课程,整理行业企业资源,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和在线资源,并随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予以及时动态更新。
3.3 泛在学习革新教学方法
“00后”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端学习渠道的依赖性愈发明显,其学习习惯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直接化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很难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物流业务中的各类理论知识,而更倾向于在实际需求时,通过网络最快速、最准确、最精炼地获得直接应用的方法。针对前文中所提及的“外因”“内因”,教学团队需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契合泛在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4 结语
将“1+X”证书制度融入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缩小学校所教所学与社会所需所用之间的二元隔阂,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基于智能制造供应链服务专业群的视阈下,将创新创业等非专业能力素养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将OBE教育理念落实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从学赛并进、产教融合、泛在学习等途径推进三教改革,将有利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双循环”背景下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發展培育更实用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1-24.
丁天明.高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课证融通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6):42-47.
郭肇明.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9(06).
于斌,刘伯超,陈勇.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构建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4):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