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不存,何以家为

2020-09-10 12:23:38黄千欢
高考·中 2020年9期
关键词:德化家国情怀

黄千欢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新一轮课改的目标。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實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使个人形成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快乐幸福所展现出的持久理想追求,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全球的整个人类前途与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历史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知历史的思想,重要的情感,态度等的体现,而历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育人,立德树人功能。

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的概念被定义为学习和探索历史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历史研究与探索的内涵应该是价值关怀,充满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民族繁荣昌盛、民族自强、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在英语中,“国家”是一个自然概念,指在主权范围内的某些自然和人文概念,如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等。国还有一种定义是nation,定义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种、民族。国的又一个定义就是state,它是指政府掌管政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这中国是指中国政府。而“家”这指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指家乡。““家”和“国”是所有权的历史身份,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他的历史,爱一个国家就会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家庭认同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进行浓缩和传递。在教学中可立足于家乡,进而提升到国家层面,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地方特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如在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的第二子目“从烧陶到制瓷”教学时就可以有机结合德化地方史特色相关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德化瓷业的发展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德化瓷都的魅力,厚植对家乡的感情和热爱,萌发出学业有成后回家乡创业做贡献的理想。在抗战从相持转入反攻阶段的历史可结合我县坂里省委旧址的史实内容教学。让学生了解到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为了抗日的需要迁到德化县水口乡毛厝保坂里村,毛厝地处德化、永泰、仙游三县交界处,是德化的边远山区,山高路远,森林茂密,四周村落较少;农民深受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反动势力的统治力量较为单薄,正是我党地下活动、发展革命力量隐蔽革命精粹的好地方。通过对周边的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抗日救亡的宣传,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了毛票等思想觉悟提高较快的热血青年。并在毛美桥家的小土楼上成立了中共毛厝支部,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毛厝保成为中共闽中沟通闽江、闽东、闽北、闽南的交通联络站,军民结成鱼水交融一般的深情厚意。厝保群众也有30多人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开展抗日反顽斗争,成为新四军在戴云山区的优秀后备力量。使德化县水口乡毛厝保坂里村成为当时全省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的中心之一,为德化的解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些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家乡人民百姓与抗日力量在党支部的指挥下英勇抗战和不挠不屈的抗战精神,以唤醒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教师而不是把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窄化为硬邦邦历史知识的教学,或拘泥于教材知识本身的教学,从而丧失了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追求。当我们学到儒学的思想可结合杨梅林氏家风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林俊德大将的风范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的爱国精神。从这些与德化乡土历史相结合内容教学中学生既可感受到德化“魅力瓷都”家乡陶瓷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又可形成对家乡有很强的认同感。而热爱家乡的人们,他的民族认同感自然得到提升。这种自豪感也能为国家的认同奠定理想和信念。使学生既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变革,又能感悟到“家”与“国”之间的深刻内涵,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价值情怀,即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又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的认同固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学生对家国情怀认知的深化。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停留在对家乡以及祖国的大川河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层面上,更应形成下面的认知:一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对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是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三是将个人、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认识到形成家国情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相统一。

第二,学生会将家国情怀与实践相结合。行为是内在素养的反映,而内在素养又同教育紧密相联。“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停留在空泛无物的爱国主义口号上,它更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一种参与意识和敢于勇于担当精神。

总之,家国情怀是一种个体对国家、民族和文化高度认同的情感,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因此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不能凭空形成,更不能依靠说教和灌输形成,而应该通过富含家国情怀的教材内容和教育功能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即通过一系列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51、52页。

[2]周刘波:《历史思辨性思维:内涵及其教学对策》,《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3]《德化乡土教材》

猜你喜欢
德化家国情怀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陶瓷学报(2021年3期)2021-07-22 01:05:38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紫禁城(2020年6期)2020-07-24 09:24:06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德化也有五彩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8:27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20:24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