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管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对外传播

2020-09-10 12:19周玲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琵琶管理者孔子

周玲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是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课题,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音乐已经在逐步的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但在这一条不断探索的新大路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主要以琵琶演奏家吴蛮作为案例切入,分析中国音乐对外传播中存在的原创作品、管理者、文化价值认同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传统音乐;对外传播

随着中国在世界中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国音乐“走出去”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课题,因此我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中国音乐在“走出去”这条道路上,不论是从个人层面或是国家政策方面,都在寻求中国音乐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一、中国音乐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

纵观目前中国音乐“走出去”现状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音乐已经在逐步的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奏家、指挥家成为了国际音乐舞台的佼佼者。例如京剧表演者张火丁,她将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带上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将其称之为二十一世纪的“梅兰芳”。除此之外,还有琵琶演奏家吴蛮,同样也是利用其多元化的创新表演,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在作曲方面,像谭盾、叶小纲、周龙,这些优秀中国音乐大师也通过他们极具独特风格的作品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的舞台,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上文中,笔者零散的提到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对外传播的例子,在这里,笔者想主要以琵琶研究家吴蛮为案例,通过分析吴蛮在琵琶的演奏理念、演奏手法、演奏形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琵琶这类乐器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做出共性的梳理。

(一)演奏理念的创新

多元化是吴蛮琵琶艺术当下的核心理念。吴蛮将琵琶的演奏及其艺术似乎扩展到了无限的边际: 从传统曲目,扩展到爵士摇滚及西方古典音乐;从与最优秀的中国作曲家,诸如陈怡、周龙、谭盾、盛宗亮、郭文景、叶小纲、赵季平等的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放光芒,到世界著名作曲家、前卫和简约主义的大师格拉斯、哈里森、莱利都主动为其量身定制作品,并且成为马友友“丝绸之路”音乐计划的顶梁柱,以及世界各地民族音乐合作的创编者。

(二)演奏形式的突破

吴蛮开创了一种新的弦乐五重奏表演形式,将中国传统琵琶焕然一新,以国际化乐器的平等身份站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因为吴蛮希望琵琶演奏逐渐为世界观众所接受。她来美国后不久就开始各种合作项目,与各种艺术门类组合演出。在那时候的出国热中,广东人到美国的人多,他们在工作之余有对广东音乐的需求,吴蛮就去伴奏《红线女》等广东戏曲,这次放下身架之举,无心插柳,这一 “混搭” 式出演中国民间戏曲之举是其琵琶艺术新探扩展的重要契机,为其后来的跨界融合埋下伏笔。

(三)演奏曲目的丰富

除了笔者上述的演奏理念、手法、形式方面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吴蛮利用她自身的影响力也丰富了琵琶的作品演绎,涉猎也非常广泛。例如:《声之歌》、《琵琶五行》、《猎户座》、谭盾《鬼戏》、《点》、《宁》等琵琶协奏曲和重奏取,同时涉猎了电影配乐《喜宴》《饮食男女》等,此外,在即兴演奏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代表性《杨花九月飞》《静夜思》等还有丝路合奏团的几十部作品中都有她的身影。

二、有关传统音乐对外传播现状的反思

笔者认为吴蛮的案例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比如传统乐器自身独特点、传统音乐作品的更新、音乐演奏形式的创新等。我们不仅需要从成功的案例中看到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应该反思中国传统音乐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的劣势或者是不足之处。

(一)缺少属于当代全新的中国原创音乐作品

音乐活动家余隆先生就该问题也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中国音乐对外传播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优秀的青年作曲家。目前中国作品的一个缺陷——属于中国当代全新的原创音乐作品少之又少。就目前的作品而言,大多是对过去的音乐内容、题材进行改编,属于当代中国的全新原创音乐作品走出国门的寥寥无几。不少年轻作曲家都忙着为影视作品创作,却很难心无旁骛的去潜心打磨一部交响曲,在如今中国音乐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作曲家也应当肩负起这个使命与责任。

(二)新一代的音乐管理人才培养较为困难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新一代的管理者缺乏一种专业精神。像大家所熟知的谭盾、余隆这些音乐家们,他们作为第一代的艺术管理者,作为中国艺术管理历史道路上的领路人,他们所坚持的专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总结并学习的,但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像他们一样始终坚持初心并为之不断努力。纵使我们拥有了再好的音乐作品,缺少具有专业精神的管理者,依然很难走向国际的视野。因此,在目前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这个宏观的背景下,管理者们自身的艺术素养及能力极大的影响着中国音乐日益国际化的进程,越是缺乏极具专业水平及专业精神的艺术管理者,中国音乐“走出去”所产生的影响力更加难以言喻。

(三)难以实现不同受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价值认同

無论是走向国际舞台的知名中国音乐家所带给世界的音乐文化,还是在国外设立的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组织机构都面临着多元文化认同这一突出问题。就以孔子音乐学院为例进行评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典型代表,反倒应该成为一个让大家引以为戒的案例,这一方面既有不同国家政策的原因,又有着来自不同国家人们文化差异化等许多原因。孔子音乐学院原本作为标杆性的项目,可偏偏给了西方人一种印象:想要透露出这是中国软实力彰显的重大成果,使得西方人对孔子学院产生了“文化入侵”这一误解,加之孔子音乐学院自身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具有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体裁等多种因素,导致如今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时所取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中国音乐要想更好的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舞台中占领一席之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实现不同人群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同,打通中国音乐文化与不同文化背景观众情感的通道才能让中国音乐真正深入人心,也只有实现了中国文化价值与全球价值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

三、结语

笔者认为,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中国音乐对外传播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从目前的国内普遍对于中国音乐对外传播的现状评述及分析来看,大多都是偏向积极层面,但从国外的市场来看,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成功的音乐案例还是少之又少,国外的受众对于中国音乐的认识大多还是仅限于表面的了解,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对目前中国音乐走出国门的现状进行不断反思从而找到不同的对外传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任紫薇:《中国音乐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究》中国音乐学院2019届硕士学位论文

[2]胡雪莉、陈金凤:《孔子学院:中国音乐传播困境与策略初探》载于《文化与传播》2018年12月第7卷第6期第81页至85页

[3]马瑶佳、张田:《从批评学视角下看待网络游戏音乐的发展》载于《黄河之声》2019年第15期

[4]闫晓松:《基于孔子学院平台的中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研究》载于《大连大学学报》2018年04月第39卷第2期第64页至69页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琵琶管理者孔子
我和我的琵琶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窗口和镜子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琵琶”和“枇杷”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