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胤凝
摘 要:研究生是国家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本研究通过总结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结合相关资料,对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势进行简要分析。列举实际中研究生毕业生面临的三方面压力——就业压力、毕业压力、年龄压力,并分析相关原因;最后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研究室就业情况为例,提出了帮助研究生就业的几个方法,以期对受疫情影响下的研究生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就业形势;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现状
人才的储备决定了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与广度。低端工业到高端工业的转型、高新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创新,人才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从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到如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问题和挑战。根据不同行业的选拔标准,将国家的人力资源运充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国家政治的重要考量[1]。根据近几年国家教育部的就业相关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16年为765万人,2017年为795万人,2018年为820万人,2019年达到834万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2],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在有限的就业岗位面前,竞争压力越发激烈,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此外,2020年伊始,由于资金链、工期等众多因素,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研究生虽然较本科生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而言更加突出,对科研工作有更好的理解,在各行各业中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及年龄上的相对劣势,且在某一方面多有研究选择面较本科生而言更窄,因此会追求更好的待遇以及就业要求。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全国应届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9年的32.4万上升到2018年的51万,十年间上涨了57.4%[3],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意向包括国内外攻读博士、社会企业就业、体制内就业等几类。就业人数的逐年上涨带来岗位少、薪资低等问题,这对于苦读多年的研究生来说往往难以接受,很多硕士研究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选择读博,由此则会引发更多博士生的问题,总的来说,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生毕业生面临的压力
(一)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今年的统计,2020年全国将有874万名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就业压力非常大,这种就业压力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第一,从宏观上来讲,随着我国的经济向着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经济结构较之前也有所改变,具体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产教结合问题还有待改善,学校的培养方向并没有完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高校中的专业不能较好与其匹配,导致服务于第三产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有些岗位人才数量过剩,有些岗位人才需求不足,出现不平衡的局面,不能将人才与工作岗位进行适配。
第二,新一代的务工人员大多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即使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很多基础性工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即可上岗,这反而是只学习书本知识、缺少具体实践的大学生所欠缺的,在适应性上面,务工人员反而会更快适应具体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加强了工作岗位的竞争,增加了就业难度。
第三,从高校层面来说,很多专业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之前的模式,过于注重对传统知识的教导,不能及时地将新知识添加到对学生的课程讲述中,知识传输缺少一定的及时性和创新性;对现在市场就业形势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衔接存在不足,以及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要求与期望向学生的信息传递还有所欠缺。此外很多专业课内容定位过于陈旧,专业知识浅显,课本中的很多知识不适用甚至是落后,很多实践类型的课程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照本宣科,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招聘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处于劣势地位。
第四,从学生自身来说,毕业生中有很多人专业基础知识不足、对本专业可从事的就业方向不清晰、不明确自身定位、工作目标没有制定、面试技巧差、求职信息不对称,还有互相攀比、随大流等现象出现,使得毕业生不能够及时且较好地完成就业选择。
(二)毕业压力
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压力,反复数据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学生需要在实验室潜心实验,获取足够的实验数据,发表小论文,减轻毕业压力。当有些专业需要进行长时间、周期长的试验,这就导致写完小论文之后,时间所剩无几,与此同时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更为紧张。这些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导致就业进度十分缓慢。对于求职者来说,第一份职业的“质量”高低,往往影响着之后事业的发展与提升,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所面临的情形,势必会加大他们的就业压力和难度,对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年龄压力
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相比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更年长。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在读年龄都会偏大,使得这一部分人群在毕业、甚至求学之时就需要面临定居、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在学业尚且有风险无法保证顺利毕业的同时,这些问题无疑给了毕业生更大的压力。
博士生的入学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上,而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等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能否克服年龄的增长,在顺利毕业的前提下找到合适且理想的工作;能否克服在同龄人已经赚钱养家生子、自身还没有稳定工作的焦虑心理等,这都是年龄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的容错空间更小,一旦就业不理想,学历成本与时间成本的不对等会让重新求职就业付出的代价更大。因此,很多研究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为谨慎。
三、解决研究生毕业生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群体方面
第一,指导团队多元化。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邀请旅悦集团、上海链家经纪有限公司、中建八局二公司、中建一局华南公司、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中建八局华南公司等相关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学院党委领导、校就业指导中心及辅导员组成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师团队,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分类匹配分组指导。
第二,指导形式多样化。依托学院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师团队,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群视频、群上课等线上平台开展 “面对面”“线对线”“一对一”指导毕业生完善优化就业简历。
第三,指导类别全覆盖。学院多轮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对参加选聘设计院、选调生、继续深造等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达到毕业生意向工作类型全覆盖、意向就业地区相关政策解读全覆盖、意向工作笔面试知识点全覆盖。
第四,指导效果有反馈。学院收集已签约学生的求职心得,分享至各个年级,让各年级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氛围,尽早规划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就业工作前置。
(二)就业平台方面
第一,全院动员,打通校友资源。学院发挥校友机制,发掘校友资源,班主任、导师、辅导员整合校友信息,与校友积极取得联系,划地区、按岗位,将校友与毕业生按专业匹配分组,通过微信群、QQ群将校友资源推送至学生,并随时线上指导,搭建资源平台,畅通信息回流。
第二,靶向推进,学生主体广发力。学院以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精准投递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主动寻找用人单位,将意向单位反馈至学院,经学院审核后发出邀请,做到就业资源“当日达”。深挖学生资源,发挥毕业生主观能动作用,拓宽就业市场。
第三,深挖院企合作资源,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学院将院企资源横向开拓到边,将院企合作的意义纵向发挥到底。积极与院企合作单位沟通联系,为学院毕业生争取就业机会。学院将不断发掘洽谈新的意向合作企业,在做好人才输送和协同培养工作的同时,形成引进输送就业资源微循环。
(三)疫情期间解决毕业生遇到的各类问题方法
第一,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勇担当敢作为,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文化精神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将一线感人故事积极宣传,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贯穿始终。
第二,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告诫同学们要遵守国家社会规定,遵守校规禁止提前返校,将规则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始终。以党建带团建,以实时疫情新闻和学术科研为重点,聚焦热点,紧盯时效,做到停课不停学,无处不科研。
第三,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时刻关注毕业生学业及就业情况,时刻了解毕业生心理状态。将以往的就业工作信息重新梳理,主动与毕业生意愿较大的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其近期招聘计划及招聘流程并发布至毕业生群体中。系统有序,条块畅达传达就业信息,做到就业工作主动出击,将在学业、就业、心理方面需要重點关注的学生逐一关注,将预防问题关口前移,避免学生各类问题情况的小“病”积成大“疫”。
四、结语
高校层面应持续加大研究生就业保障力度,积极开拓新型市场,学生在树立科学就业观念的前提下,实现充分就业,坚决避免为了就业而就业的问题[4],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各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报告等资料,根据现在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需求重新调整培养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校企交流、校企交流以及针对性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回访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学院学生的优势、劣势、个人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用人单位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加强市场的认可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晋浩天.研究生质量从何而“严”—对话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N].光明日报,2014-3-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EB/OL].[2019-10-31].http://www.gov.cn/xinwen/2019-10/31/content_5447275.htm.
[3]潘勇才,等.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52-53.
[4]田婧.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以工科毕业研究生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225-226.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