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垦
摘 要:进入高三生物复习以来,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战术,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各式各样的复习资料而脱离了最重要的教材。而生物知识点多且杂,学生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核心概念不清、原理不明、规律混乱,知识结构散乱无章。新课程高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查考,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深刻回归教材,立足基础、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纲去组织高三生物复习。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回归教材;复习策略
生物高考考试大纲考查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仅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生物高考直接的考查目标。从全国卷I考查的试题内容和侧重点的分析,可以发现理解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的非常大的比重。
1.核心概念阅读
髙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反复“回归教材”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如何精准回归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考题虽然变化多端,但考点都不会脱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生物命题立意“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与教材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应是学生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大都明白教材的重要性,但真正愿意阅读教材者甚少。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一味强调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却疏于策略引导,以致学生阅读教材既无目的,也无方法,尝不到阅读的甜头,便无意再读。分析历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很多题目是以核心概念为根本,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那么迫切要求我们回归教材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注意内涵与外延,如以下几个句式:
①tRNA是单链,由三个碱基组成。这句话是错的,如果只知道tRNA上有反密码子,而反密码子是三个连续的碱基,可是tRNA是由一条长的RNA链组成的,有几百个碱基。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如果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不相同,则分裂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③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④真核生物細胞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⑤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2)关注“模糊”词语。
生物学研究的是活的生物,所以非常多的生物学定律都存在例外。因此我们翻阅教材可以发现,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和进化等概括性的描述,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绝大多数”、“主要”、几乎”、“通常”、“等”模糊词语。例如“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TP的主要来源一一细胞呼吸”等。生物教材中借助这些“模糊”词语,使其阐述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更科学严谨,同时说明还有一些特例存在,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常考的点。例如“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我们就必须知道“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是表述如果是“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那么这句是错误的;要让学生掌握“只要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一定是DNA。”所谓主要是因为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生物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少数RNA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
(3)直觉错误。
①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③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⑤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2.关注生命活动的过程,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高考考题题干会将不同模块知识点综合,这种试题要对易混淆知识进行区别对比。在平时生物学习中,需要区别比较的易混淆知识点非常多,若只是靠简单的机械记忆,非常容易遗忘,很难将知识点真正掌握。将相关联的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彼此相同和差异之处,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本质的特征,实现对知识点进行深刻记忆并准确把握相关内容的目的。所以,对比是教学中区别易混淆知识的优质方法,也是回归教材的一项重要手段。常见的对比的方法如图形对比、列表对比等。
通过对比,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进而提高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时可结合:①事实性知识的形象化与网络化;②多方位、多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度学习;③熟悉课本图例,训练图文转化能力;④概念构建中的正例、反例和特例。
案例:DNA复制、基因工程相关的酶和基因表达中的酶的作用,所涉及到的酶有DNA聚合酶、解旋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限制酶、Taq酶、逆转录酶。基因工程的内容已复习过,相关酶作用的化学键的位置也已经列表对比学习过,学生仍然掌握不好。故而在复习DNA的结构这块内容是,让学生画出DNA的结构图,表示出每种酶的作用位点,结合表格和图形的形式实行对多种酶的异同点的区分,借助图形和表格从多角度实现对概念的深度学习,以期突破重难点。
3.从科学史视角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生物学很多核心问题往往与科学史相关的核心概念原理等问题,系统科学史整理本身也是一种积极分析概括总结的思维过程,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和相关能力。高考试题中时常以科学史为背景,进行题干设置,而且通过科学史的还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科学家的头脑风暴,而且感知科学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简单的想象。
以光合作用发现历程为例:
1.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1905):布莱克曼发现,不同光照强度下,温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不同。
2.瓦伯格的间歇光实验(1920):瓦伯格用小球藻进行间歇光试验,各组实验的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光照与黑暗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结果出人意料。
3.范·尼尔的比较研究(基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研究):范·尼尔(C.B.VanNiel)根据紫硫细菌的代谢特点,通过定量实验,得出其合成有机物的反应式。
4.希尔(R.Hill)的实验(基于离体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研究)。
5.鲁宾、卡门的实验(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研究)。
科学家们综合运用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终于阐明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