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丽丽
摘要: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堂教学;提问策略;教学效果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善于提问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就必须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提问。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注意对提问策略进行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究。
一、启问贯穿、大放紧收
任何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很多,能设计的问题也很多。可是,我们教师的启问,也就是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相当的重要。研究了很多的课型,也在不同类型的课进行了尝试,我总结了一个规律: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带出几乎所有的小问题,一问而贯穿全文。
在执教八年级下期语文课文《海燕》时,我试着设计了好几个问题:1.请问海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飞翔的?这样的环境意味着什么?2.请概括分析海燕、企鹅、海鸭、海鸥的形象以及它们象征意义;3.试分析文章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结合具体的文段赏析;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但是,总觉得像把一篇完整的课文给割裂成了好几块,没有连贯性。于是,我大胆的在本课上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学生回家问题时必须找到课文里对海燕的具体描写,并分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学生们在分析文段,概括海燕的形象时,将别的形象也一并概括出来了。学生们从不同的段落找出了海燕的勇敢,无畏,乐观,自信,坚定的。
大家就这一个问题,结合对文本的分析,将环境描写、写作手法、其他形象也总结出来,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评价、总结和板书,一个问题带出来很多问题的答案,使得课堂的提问就不用那么琐碎。在分析完这个问题之后,文章关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自然而言的得出来了。
二、分层设计、化大为小
语文课还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分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准设计点,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并不急于去设计问题,而是要熟读文章,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文本,然后找准课文的一个引入句,根据这个引入句,化大为小,提出几个问题,层层深入。
在执教七年级第一册语文课文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尝试了不同的提问,如:请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概括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形象;找出环境描写,品读并分析其的作用;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等等。这样的设问好像层次性不够强,太过于传统,没有一条主线。于是,我尝试找准了最后一句话“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一句,提出了问题四个问题:
1.盲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光明的孩子? 2.影子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光明的孩子? 3.盲孩子和影子的光明是什么?4.这种光明给了你什么启示?
这围绕文章最后一句提出的四个将一篇2000多字的童话故事简单的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加上中间要求分析具体的段落和朗读的指导,在问题中品读赏析句子,使得课堂即简单又深刻,主旨的得出也就顺理成章。
三、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去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一些争议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使教学平中见奇。
教学《丑小鸭》时,一般的教学会把丑小鸭的行踪和情感作为重点讲解,进而得出文章的主旨。而我在上这一课时,将丑小鸭的行踪等列了一个表格作为一个课前预习,自己完成,课堂里稍作点拨。而在整堂课里,我把提问的重心同生活里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两个很现实的问题:
1.虽然丑小鸭在家里不是很受待见,可是还是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你覺得丑小鸭该不该离家出走?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有人说大师犯了一个错误,如果丑小鸭不离开,它也会长成一只天鹅,你怎么看待呢?
当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表情相当凝重,有人提出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小鸭不该离家出走”,有人忽做恍然大悟状“它本来就是一个天鹅蛋”。看这孩子们这种反应,我非常高兴,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争论。最后我们得出了共同答案:如果丑小鸭不离家出走的话,也会长成一只天鹅,但是此天鹅非彼天鹅,它只是具有胆怯的自卑的天鹅,而不是后来具有高贵品质的天鹅。
因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提问在课堂里惊起了千层浪,让学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四、增减调换、披文入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的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增减调换字词句段,通过对比文字,增强对文本及情感的理解。
在教《土地的誓言》时,文章以深情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故乡——东北大地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激情澎湃,泪眼朦胧。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朗诵似乎在告诉我,学生对于文本和情感的理解比较表面。于是,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那我们能不能将“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中的“低低的”改成“大声的”或者“高声的”?
2.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能否将第二段的写丰饶的地方换成被破坏了的家乡的样子呢?
这两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有人说,既然感情如此强烈,当然可以大声的呼唤,这样就更真挚更动情。有人说将家乡的美丽和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更突出收复家乡的愿望。也有人觉得“低低”更能体现感情的深厚,但是具体怎么深厚却无法言说。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两个有效的问题能激起情感的思考、碰撞、共鸣,对于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必须对教材有深入地研究,必须对自己每一个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有清晰的认识与探究,这样的提问才有艺术,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丁晓燕.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 北方儿童出版社期刊社.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