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惠惠
【文题设计】
与单纯之人交往,便少了几分防范,少了几分乏累;然而做单纯之人,则利益可能受到损失,感情可能受到伤害。
请以《单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导引】
从感情色彩上看,“单纯”是个中性词(有别于褒义的“纯真”),其反义词有“复杂”“繁杂”等。
本题参考立意:第一,单纯的人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这几乎成为共识——每个人都不喜欢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其实,上当受骗的大多数并非真正单纯之人,他们或为贪图便宜,或为消解灾祸,或为心中恐惧等等。他们其实有复杂的内心或脆弱的内心,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望,只因这复杂遇到更复杂,只因这欲望被职业骗子识破并利用才受骗。他们的“单纯”是一种伪单纯,而非真正成熟的单纯。第二,一个智慧的人经历了很多,就会将世事看得更深遠、更透彻,就会更豁达、更宽容。一个普遍现象是,越是阅历丰富的人,越会变得单纯;而成功人士,也多为单纯者。第三,单纯的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喜欢就交往,不喜欢就绝交,这与睚眦必报正好相反。第四,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单纯并且简单,绝非想象中那样困难。第五,单纯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它应该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本质的完全相信,相信痛苦的背后会有幸福,相信背叛和欺骗的背后会有善良。
【时文示范】
单 纯
张佐香
“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简单、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执著即是美!拒绝了复杂、浑浊,不掺杂质即是美!质地洁丽、厚重的人生塑像靠单纯的心灵来奠基。
心灵的单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一种是超越的单纯。儿童的心灵具有原始的单纯。人在童年时是天真的、纯粹的、梦幻的、艺术的。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正直、善良和诚实,比人生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得多。人在童年时期,敢于参天悟地,说些连后世哲人都不敢说的话。人类的童年时期就成批诞生了后世极难比肩的伟大哲学家、艺术家。
岁月像筛子,会把每个人的童年筛得流离失所。人成熟了,在动机深藏的社会交往中,学会了欺骗、撒谎。身体扩展、年轮添加了,反而灵魂萎缩、人格矮小了,丢失了生命最初的纯真、善良的本性。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生存经验、技巧和某种策略的过程,有时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在使人性复杂化的社会领域中,有一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在丢失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能获得超越的单纯。古今中外,精神上的圣人、哲人们的心中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但其心灵世界的核心始终是单纯的。他们的心灵永葆儿童的单纯。他们在精神渴望的支配下,被一切精神事物所吸引,寻觅能够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东西。
我仿佛看到灯火摇曳中蒙田独坐桌前,苦思冥想启示人类的“随笔”;弗洛伊德倾尽毕生心血,为人类写出了探索心灵奥秘的巨著;巴尔扎克为人们描绘人间画卷;梵高饱蘸笔墨,在描画他含蓄多姿的向日葵;贝多芬在谱写使人壮怀激烈的《命运》……这些当之无愧的珍宝,都是单纯的心灵的结晶体。
清朗明亮如蓝天丽日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洋溢着浪漫气息;读来齿颊生香的唐诗宋词;或而精辟犀利,或而含情脉脉的元曲,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
在纷纷扰扰琐琐屑屑的日常生活中,在酒绿灯红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里,我常常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灵。这种会晤能为我提供精神上的幽静与清凉,能在顷刻之间把我带到田园,带到山林,带到江海,带到不必受人情与物欲困扰的无拘无束的天地。我的心灵与自然、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合而为一,心湖一片澄明,万物的影子投映其上。我静静地倾听着心灵深处那一片圣洁的和音。
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之物都来自精美的心灵。
【赏析】文章紧扣论题“单纯”,开篇即运用比喻句点睛,以“单纯的心灵”是“人生塑像”的基石来突出对“心灵的单纯”的高度褒奖。
具体展开论证时,在“原始的单纯”和“超越的单纯”二者中,作者尤其赞美属于人的“第二次”天真的“单纯”,强调“超越的单纯”体现的是人性的澄澈与生命的尊贵,显示出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
细读此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泉水在潺潺流淌。这潺潺之声,正意味着她的心灵世界的富有。
【学生练笔】
单 纯
江苏省太仓初级中学 姜子恒
“单纯”,词典上解释为“简单纯一;不复杂”。在一般人看来,单纯就像钻石,宝贵而纯澈;但在我眼里,单纯既可以是美丽可爱的珠宝,也可以是冰冷锋利的刀刃。(转折句引出下文。)
孩子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人了。他们可以央求大人不要踩死蚂蚁,理由是蚂蚁的妈妈会找不到它;他们却也可以嬉笑着扯掉蝴蝶的翅膀,拆掉蚱蜢的四肢,用树枝碾死蚕宝宝。他们的温柔是因为单纯,可以体贴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他们的残忍还是因为单纯,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由“孩子”说“单纯”,可谓顺理成章。)
单纯和善良未必有直接的联系。“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屠狗之辈的仗义往往是由于其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单纯品质,滴水之恩可杀身以报;但另一方面,这种单纯有时又可以很可怕。《水浒传》中刻画了一系列草莽英雄,其中武松杀人兴起时,可以把下人婢女一类无辜弱者一律杀光;李逵可以随意地把沧州知府四岁的儿子“脑袋劈作两半个”——可怜一个天真的孩子,还处在只会嚷着“只要大胡子抱”的年龄,就糊里糊涂地夭折了。武松、李逵这些草莽英雄不但为人单纯,杀起人来也“单纯”得很,极其随意,不讲原则,毫无目的。这样的单纯,不能不说是残忍的。(援引名著材料,事例后的阐释言简意赅。)
还有一种单纯,既可敬又可怕。据记载,17世纪初美国宗教改革家约翰·胡斯在即将被教廷处以火刑前,看到在将要进行火刑的广场上,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贫穷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正吃力地将自己家的柴火添加到火刑的柴火中,神情虔诚之极。目睹这一幕的胡斯叹息了一声:“神圣的单纯!”便转身走向火刑架迎接死亡。他的这一声感叹有时也被翻译成“神圣的无知”,由此可见,当单纯与无知联系在一起时,可以是多么“可敬”,以及可怕。(选例精当,说服力强。)
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单纯。释迦牟尼在孤寂中离群索居,塞万提斯坐牢,路德被监禁,但丁遭流放,尼采自我流放于昂加丁冰冻区……能为自我理想和人类进步付出生命的人,总不能太世故,总需要多一点单纯。(客观地道出问题的另一面。)
由此可见,单纯具有差异极大的两面性。只有在超越了蒙昧,超越了无知,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拥有对光明理想的坚守时,才是单纯真正美丽可爱的时候。(直接得出观点“单纯具有差异极大的两面性”。“才是单纯真正美丽可爱的时候”一句,巧用拟人修辞。)
[总 评]本文作者认为“单纯具有差异极大的两面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文章起笔先用比喻——“在我眼里,单纯既可以是美丽可爱的珠宝,也可以是冰冷锋利的刀刃”,有效增强了观点表述的形象性;主体部分,先谈“孩子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残忍的人”,进而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针对“残忍的单纯”“既可敬又可怕的单纯”进行剖析;篇末处的归结,用语凝练而余味颇丰。
综观全篇,立论新颖,论据充分。
【对比评析】
同写“单纯”,作家时文与学生习作可谓各具特色:
(1)二者都采取了比喻句点题的开头方式,但又有所不同——时文在比喻点题前,已通过“‘单纯’二字是我心中所能做出的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简单、清澈、纯净即是美……”这样一些语句,道出了对“单纯”的诗性理解和褒扬态度;而习作开篇,只是列出“在一般人看来,单纯就像钻石,宝贵而纯澈”,并未明确给出“单纯既可以是美丽可爱的珠宝,也可以是冰冷锋利的刀刃”的相关理由。
(2)时文是一篇颇具散文味的议论性文章(或者说是议论性散文),热情咏叹了“单纯的心灵是精美的。世间一切精美之物都来自精美的心灵”;而习作则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单纯”,作者见解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不过篇末处得出结论前,还少一点理论上的分析说理。
(3)展开论析时,时文和习作均用到了一句一例的形式(如习作中的“释迦牟尼在孤寂中离群索居,塞万提斯坐牢……”),这样处理,显得材料丰富、情理兼备。差别在于,时文《单纯》中还融入了“我”的经历与体验(请注意“我仿佛看到灯火摇曳中蒙田独坐桌前……”“我常常通过艺术会晤那些单纯的心靈……”)。
(4)时文除了以比喻句点题开篇,行文中也接连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童年时单纯的心灵宛如一粒花粉,却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只蟑螂拖走”“有时就像一个单纯的天使,不断掏出衣兜里的珍珠,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这些都是绽放在单纯心灵上的五颜六色的百合”),读来诗情洋溢,很有感染力。习作则表达明白晓畅,也体现出作者不俗的语言功底。两篇文章都不乏有意蕴的文句,前者如“某些‘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交出生命中天然美好元素和纯洁高尚品质”等,后者如“只有在超越了蒙昧,超越了无知,理解了人生的价值,拥有对光明理想的坚守时,才是单纯真正美丽可爱的时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