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芝文
本刊已经连续3期为同学们总结了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本期继续总结“也”“因”“乃”“夫”等4个词语的常见用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也”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语气词,从它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来看,主要有句末和句中两种用法。
一、用在句末
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有时候跟“者”连用,构成“……者,……也”“……者也”句式,“者”“也”不需要翻译出来,只需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个“是”字。例如: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翻译:放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2. 用在陈述句或者疑问句的末尾,起到加强肯定或者否定语气的作用,可以翻译为“啊”“吧”“呢”等,有时也可以翻译成“是……的”,也可以不翻译。例如:
①子子孙孫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翻译: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给他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啊。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二、用在句中
“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可以翻译为“啊”“呀”,也可以不翻译。例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翻译: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们不停地干下去,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天帝。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愚公移山》)
翻译:苦于大山北面受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召集全家人来商量。
一、连词
“因”用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翻译为“于是”“就”“因而”等。例如: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博览群书。
③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翻译: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奥秘,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二、介词
“因”用作介词,可以翻译为“凭借”“顺着”“就着”“趁”“乘”。例如: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翻译: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一、副词
1. 可以翻译为“才”。例如: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翻译: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②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垒的大门。
2. 表示某种情况出乎意料,可以翻译为“竟然”“居然”。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二、连词
“乃”用作连词,表示前后两部分有相承的关系,可以翻译为“于是”“就”。例如: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翻译:曹刿说:“当官的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拜见庄公。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告诉将军(周亚夫)。
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翻译: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一、代词
“夫”用作代词,可以翻译为“这”“那”。例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助词
1. 用在句首,表示对某事发表议论,不用翻译。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翻译:齐国是大国,我们难以预料他们的实际情况,害怕他们在那里有伏兵。
2. “夫”还经常与“若”组成“若夫”,用在句子开头,引起下文,带有举例的意味,可以翻译为“像那”。例如: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翻译:像那连绵不断的雨下个不停,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3.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疑问,可以翻译为“呀”“吧”“吗”。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流去呀,日夜不停。”
三、名词
“夫”用作名词,指成年男子。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翻译:于是率领子孙中能够挑担的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