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群
自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后,今年4月20日,区块链技术再次被赋予了新基建的价值。随着政策信号一次次的释放,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产业链将迎来数字经济红利期。
本期《金卡行业快报》主题将围绕“区块链纳入新基建”展开。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例行在线新闻发布会,明确将“区块链”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基础设施。
:早在4月中旬,相继出炉两份公示、报告就传达了这一讯号。一份是工信部发布的《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另一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发布的《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两者均传达了“区块链技术标准制定正在快速展開”的讯号,而作为新基建设施,众所周知,标准尤为重要。
区块链技术没有标准,就好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市场参与者对区块链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区块链。大家各自为阵,区块链之间不具有支持互操作的标准和协议,竞争和割裂愈演愈烈,行业期待的“价值互联网”也愈行愈远,无从谈起。由此,区块链标准的制定成为区块链发展的必经课题,也是国际组织和各国关注的焦点。《公示》和《报告》的发布,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的要求。
首先,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技术层面,助推整个信息互联网底层的重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日渐增多,如支付及清结算、贸易金融、证券交易等金融场景的应用,部分应用目前已开始从概念验证迈向生产实践。区块链技术用算法和程序建立信任,提高各方协作信任度、简化协作流程,并使得价值上链自由流动,实现产业互联化,由此更需要标准出现,占据产业主动权。
其次,标准化是安全性的前提。工信部发布的《公示》中,第一届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委员出炉。标委会拟负责制修订包括基础、业务和应用、过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等在内的五项区块链国家标准。标委会的组成架构中不仅有工信部等国务院直属单位,还有国家部队和地方研究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和高校,除此之外,不仅上榜企业中BATJ均在榜单中,还有很多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说,标委会的组成结构比较完善,制定标准也将全方面考虑以金融安全发展为前提,为区块链商用作背书。
第三,标准化是业务创新的基石。在另一份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13万字的《报告》中显示,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系统通用评价规范、区块链跨链协议、区块链开源软件测评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规范等团体标准研制工作正在研究推进。这将为区块链商用创新做好助推准备,目前,我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非币应用主要应用于:
金融相关信息的存证、溯源、共享、核对等信息存储传输类功能;基于可被多方形式验证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功能;用于积分及其系统内通兑通换等附带一定价值传递的功能。
由上述三类主要应用可以看出,即便我国在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的申请数量占比超过半数,但授权专利多为实用型、边缘性技术的专利,底层技术创新仍待提升。
因此,在各类规范文件的要求和推动下,加快区块链技术创新,丰富区块链应用领域,才能激活供应链、打通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从而加快将在线经济发展新机遇转化为数字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应用中,我们继续来看区块链在应用方面有哪些进展。4月8日,由山东大学校属企业山大地纬牵头编制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疫情防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获批发布。4月16日,蚂蚁区块链面向中小企业推出“开放联盟链”。
:上述两则新闻其实只是众多区块链应用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内“首次”。
首先,山东大学的这则《指南》是全国首个“区块链+疫情防控”标准,也是山东省首个区块链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政府部门在应对疫情等社会突发事件时,快速构建高效可信的信息通道、及时掌握真实数据、实现精准施策提供“方法论”。其中,在“区块链+疫情防控”标准应用中与上述提到过的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非币三大主要应用领域一致,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围绕信息直报、信息安全和责任追溯三大体系,为区块链技术在各类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发挥作用树立了样板。
另外,商务部等8部门4月10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表示“加快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领域集成应用”。此后蚂蚁区块链作为行业内“首次”面向企业开放区块链的技术和应用能力的线上发布会,两者都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表现。
其次,2019年区块链被推向国家战略技术高度。今年早些时候,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就表示,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会同中国银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并建立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已于2020年4月正式上线商用。一旦BSN实现全球商用,不仅会助推我国打造出共同使用的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的平台,服务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而且通过BSN的全球部署,还可以打造一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控制入网权的全球化服务网络。
4月14日,获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筹建批复的无锡锡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锡商银行”)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成为我国第19家、江苏第2家民营银行。
:在银行业谋求转型的当下,怎样坚守发展定位,探索与传统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的路径,是民营银行一直以来讨论的话题。与传统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大多有着较为鲜明的定位。比如,华瑞银行主打自贸区业务和科创业务,中关村银行服务“三创”特色是科技金融,网商银行主打网商贷等,而此次成立的锡商银行其特点则是“具有物联网金融特色的科技型银行”。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锡商银行:
一是物联网银行有什么优势?商业银行作为信息中介、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综合体,最核心的要点在于对金融消费者信息的充分收集、整理和分析,降低对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加充分和有效地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市场出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物联网银行在重构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对用户的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信息实现了空前的充分掌握,再通過传感器、数据采集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业务领域,从而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实现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二是在股东背景方面。锡商银行股东之一的感知集团创始人刘海涛是国家物联网首席科学家,而且其公司的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务领域已经积累了帮助当地企业化解融资难题的实践经验。因此,锡商银行将自身定位着眼于“物联网银行”,是对其背后物联网金融的基因和技术背景的自信;
三是在服务对象上。我们可以说民营银行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兴办的民营银行,更了解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痛点难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能便捷地提供小微金融服务;
四是在未来发展走向上。基于金融科技利好,市场发展将逐渐从各自为阵向集约融合发展,民营银行与商业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在形成优势互补,业务服务互补的基础上,将会向合作发展的道路发展。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就表示,如具有“物联网”特色的锡商银行,一方面会结合无锡市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金融背景的先发优势,以及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聚焦零售金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金融、财富资管、金融市场五大业务版块,另一方面自身不断开发具有物联网科技元素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业务产品和个性化特色服务,助推民营银行更多地参与到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升级中。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12个部门牵头起草的《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示范区金融16条”)发布,围绕推进同城化金融服务、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支持设立一体化金融机构等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
:《金卡生活》认为“示范区金融16条”主要从助力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加快形成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格局两大方向发力。
其中,在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体系方面,“示范区金融16条”提到,要提升一体化示范区跨域移动支付服务水平,支持各金融市场主体创新移动支付产品,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公共交通、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创新产品形式,依法合规实现互联互通。
4月20日,中国银联官网发布新闻表示,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又有新进展:在银联移动支付产品已覆盖长三角范围内10城地铁与42城公交后,长三角示范区“两区一县”5条城际公交线路也均可使用“云闪付”App乘车了,成为推动形成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格局在交通基建中的具体行动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