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现象新视

2020-09-10 07:22王珺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6期

摘要: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从业者从各个视角探究其成因、分类、结构及消解等。本文拟从汉语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歧义现象的成因、消解途径,并以借而用之的语用观将歧义的主观使用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进行讨论,以期对歧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歧义的成因;汉语文化语用学理论;无意歧义;有意歧义

一、引言

以前,提起歧义,人们更多地是把它和语用误解、曲解联系起来,认为歧义是自然语言的一种缺憾或语言本身局限性的一种体现。现在,歧义则成为一个中性词,利害兼有。歧义虽是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但绝大部分歧义是可以消解的。歧义本身又可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加以利用。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符号在表达认知内容时,具有粒散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要用语言来勾画一个未知事物,只能得到一个疏略的框架,这个框架的颗粒是很大的。单凭语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颗粒以下的细部”(韩宝育,1987)。所谓的“颗粒”是对语言细部的假象(钱冠连2002:90),我们假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颗粒构成的,因而有颗粒大小的问题,颗粒越细小,图像或信息就越清晰。语言类似颗粒结构,线性排列中的各个语义点之间,在其前后左右都有空白,这就是粒散性。这是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我们的语言符号是线性的,即一维的,而事件的发生通常是多维的,在我们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会漏掉语义点周围的信息,这里漏掉的信息主要是说写方和听读方的共有知识、当前默认语境及上下文。因此,语言的粒散性是歧义產生的根本原因。

三、三带一理论的运用

三带一理论是钱冠连先生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中提出的。“三”即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参与与智力干涉;“一”就是产生一个多于字面的意思即会话含义。三带一理论在歧义消解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听读者剔除话语的其他可能意义即消除歧义而最终获得该话语的真正含义。

(一)概念

语境由语言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环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语言符号内的因素即上下语(可听的)或上下文(可见的),后者是语言符号外因素。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当前默认语境),也可以是隐形的、不可见的背景(共有知识)。语境干涉是消除歧义最重要的手段。附着(于人的)符号束包括一切伴随着人的声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智力干涉是听读者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对世界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之义的推理过程。

(二)应用

(1) 无意歧义

A.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常饮酒能治(致)病。同音异形词在书面语语篇中不会造成歧义。在会话中的无语境状态下,听者可把/zhi/理解成治或致;而语境中的听者可以轻易地辨别。如果是医生对患肝炎的病人说的,那就是“致病”;如果是对胃寒的病人说的,那就是“治病”。再者,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语气即附着(于人的)符号束也可帮助听话人获得话语的真正含义。如说者面色严肃,语气沉重则是“致病”,反之,若语气轻松、面带微笑则一定是“治病”。

B.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They found a bat.

①他们发现了一个棒球球拍。

②他们发现了一只蝙蝠。

句子的歧义实际上是由bat这个多义词产生的。一群在草地上打棒球的孩子发现一个棒球球拍就是情理之中;在山洞里探险的孩子发现蝙蝠就比发现棒球拍的机率大得多。这是语境干涉的结果。发现棒球拍一定是面露喜色,而发现蝙蝠多半应该是惊悚之色。这是附着(于人的)符号束提供的信息。

C.结构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a pretty little house

①一座漂亮的小房子。

②一座相当小的房子。

这短语之所以有两种解释是因为pretty在这里既可以视为形容词又可视为副词。如果a pretty little house是说话人传递给听话人的未知信息,那么,无法解码的听话人在语境中自然会做出这样的反馈:“How pretty?”或“How small?”说话者立即会对提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短语的歧义也就自行消失。这是上下文语境参与的结果。

(2) 有意歧义

有意歧义本质上是交际一方为实现某种目的有意使用歧义,使接受方模棱两可。

A. 语用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A是相面人,B是算命先生。

A:先生,您能不能说说我父母的情况,看您说的准不准。

B:父在母先亡。

一句“父在母先亡”,过去、现在、将来全部包括,父亲先去世和母亲先去世也同时囊括,这位算命先生真可谓机关算尽!对于“父在母先亡”,我们可理解为:

B1 父(现仍)在,母已先亡。

B2 (母现仍在)父(现已在母)(之)先亡。

B3 (父母已亡,当时是)父在母(之)先亡。

B4 (父母已亡,当时是)父(仍)在,母(已)先亡。

B5 (父母都健在,将来是)父在母(之)先亡。

B6 (父母都健在,将来是)父(仍)在,母(将)先亡。

算命先生的文字游戏只能暂时蒙骗相面人,细想来,对于“父在母先亡”的解释之所以有六种之多,是因为这里歧义的发生条件是语境缺失。相面人与算命先生互不相识,即双方没有共有知识;谈话一开始,相面人没有给予算命先生任何有关信息,因而没有语言上下文。因此,此例是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同时缺失的情况下发生的。语境是语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会话含义。算命先生为达到“料事如神”的目的故意设了这样一个“歧义圈套”。

四、结语

三带一理论的应用能够弥补因粒散性产生的歧义。歧义通过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参与和智力干涉是可以消解的。不但歧义的“害”可以除,其利亦可趋。歧义,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恰当地运用,可达到特殊交际目的,在不直接伤害对方面子的前提下,表达讽刺、批评、等;又可利用其模糊性,故意使听写方摸不着头脑,在其模棱两可时,给予惊喜。总之,积极地利用歧义,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协调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语言符号的局限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4).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傅静逸.英汉翻译中的歧义现象及翻译策略[J].现代交际,2019(18).

作者简介:王珺,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外国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外国语言文学教研室 陕西西安 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