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性格品质会逐渐确定下来,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02
相较于其他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责任重大。但受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采取较为严肃的教学态度,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较为叛逆,如果长期在严肃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会导致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意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中考的课程,但其在中考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较少,而且考试为开卷形式,部分教师与学生认识不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教学规划,学生不认真学习相关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这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通过口头讲述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属于文科,知识点大多为大段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疲惫感,影响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尽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经做了一些改革,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教学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背诵书本上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就会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这种做法会引起学生的叛逆感,使其逐渐失去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强制性的方法让学生背诵书本,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来说是没有实质性作用的。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时期学生的身心状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的养成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学科,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考试为开卷形式,在学生的意识里它是不重要的,再加上教师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较早地了解了文理分科,认为理科就业面广,文科就业面窄,便较早地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初中的学习中忽视文科的重要性,采取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正确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课程,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所教学科的重要意义,采取负责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只有教师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學生才能认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意义,从而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教师也要经常为学生讲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认识。
(二)改革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快速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个与书本相契合的短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将知识点贯穿进去,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更好地记忆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建立QQ、微信群,将讲课所用的PPT定期上传到群里,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便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模拟情景等崭新的教学方法来创造多样化的课堂。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此来获得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与尊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不高是初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讲解爱国的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在参观途中向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在故事的激励下会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高尚的品德。
三、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社会对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初中生思想品质、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多样化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做到严肃与有趣并存。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互结合,制定正确的教学规划,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太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教育,2016(11):00062.
[2]赵苗苗.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码设计(下),2019,000(00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