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务外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采用,该文章通过逐步深入,举例说明,化繁为简,将经济学原理与业务外包结合起来,逐步解释清楚现实操作中各种类型的业务外包所适用的经济学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业务外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下游企业间将以合作的形式,相互关联,形成链条,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又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关键词:业务外包;原因;理论分析;比较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过去单纯地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抢占生产资源,对上下游企业通过控股的方式直接管控,转变为保留企业内部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由其他公司来经营,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轻资产运营。业务外包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一分析。
一、业务外包的定义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正式提出业务外包概念。根据他们的观点,所谓业务外包,指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化厂商,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二、业务外包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了一门课题。
先列举一些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弊端:企业规模太大,子公司太多,资金需求量大;上下游、多领域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经营风险太大;众多子公司经营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整体竞争力不强。
而实行业务外包,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企业经营风险变小,专业的外包公司能够进行专业化的经营,抵御一部分业务的经营风险;其次专业化的外包公司具有比本企业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外包了这部分业务以后,不用再进行内部员工的长期培养,节省了时间和资金;再次实行业务外包以后,企业保留自己的核心业务,以知识和管理为核心,实现轻资产运营,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三、业务外包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即财富的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力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其实不难看出,一个企业就好比是那个“精明的家长”,有一些业务通过外包出去,购买这项服务,所花费的代价比自己去做所花费的小,那企业就不会想自己去做。企业就会专注去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并不断提高该项业务的水平,保持该项业务的优势。而外包公司也会专注去做自己接下的这项业务,并提高该项业务的技术水平,以保持这方面的绝对优势。双方因此都获得了利益,简化了各自管理的復杂性,提高了双方的专业化生产率。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产出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而有些时候,可能外包公司的业务水平和企业自己操作该项业务的水平相差无几,劳动投入上差不多,但企业还是会选择进行业务外包,这又怎么解释呢?这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因为其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增加某一产品X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产品Y的一部分生产,这种“牺牲”其他产品生产的代价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公司与公司之间也是这样,以A公司为例,生产一单位的X需要的劳动投入是3单位,生产一单位的Y需要的劳动投入是6单位,那么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X的生产就必须放弃3/6的Y,3/6就是X的机会成本。假设B公司生产一单位X需要的劳动投入是12单位,生产一单位的Y需要的劳动投入是8单位。A公司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公司,所以A公司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可以看出,在X产品上A公司的优势更加明显,劳动生产率1/3>1/12,劳动生产率是B公司的4倍,机会成本3/6<12/8,机会成本特别低,那么在X产品的生产上,A公司的比较优势就更加明显。对于B公司来说,在Y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和A公司差不多,但是比较一下两个公司生产Y产品的机会成本,B公司是8/12,A公司是6/3,8/12<6/3,说明B公司在Y产品的生产上机会成本比较低,具有比较优势。A公司减少一单位Y产品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单位的劳动投入,这6单位的劳动投入用来生产X产品,则可以多生产出2单位的X;同样,B公司减少一单位X产品的生产,可释放出12单位的劳动投入,则可以多生产出12/8(1.5)单位的Y产品。经过分工生产,两种产品的社会生产都增加了,X产品多了1单位,Y产品多了0.5单位。由此可见,两个公司都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劳动投入没有变化,但是社会上的X产品和Y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如果两公司仍按照1:1的比价进行贸易,在同等条件下,两个公司通过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获得的更多,贸易使两个公司都获利。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把自己的部分业务外包给一个劳动生产率和自己差不多的公司,因为在这部分业务上,企业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不具有比较优势,企业放弃了这部分业务的生产,同时释放出了大量资源,可以把这些资源用来生产自己具有更高优势的产品。
(三)要素禀赋理论分析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前两种古典贸易理论假定的是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而要素禀赋理论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要素--资本。国家与国家是这样,公司与公司也是这样。两个公司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肯定不会是一模一样的,这里比较的是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不是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那么通过比较,如果A公司的(资本数量K1/劳动数量L1)大于B公司的(资本数量K2/劳动数量L2),那么A公司就是资本丰富的公司,B公司就是劳动丰富的公司,主要看相比较的两个公司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也可能A公司在与C公司进行比较时,A公司是劳动丰富的公司,C公司是資本丰富的公司,主要看跟谁比。在业务外包上,A公司应保留那些能充分利用自己有充裕要素的业务即核心业务,对于那些需要大量使用自己稀缺要素的业务就外包出去。比如一个公司是资本密集型公司,劳动力是其稀缺要素,核心业务是管理、设计,那么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就进行外包,由劳动密集型公司进行承包,自己专注于核心业务,保证核心业务的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使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完善,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现代企业实行业务外包是具有经济学理论依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业务外包还涉及到资质评审、委托代理合同的拟定、安全责任划分、绩效目标的制定等等。企业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总结,科学、慎重地决定业务外包。
参考文献:
[1]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李坤望.《国际经济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王朝旭.《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王朋,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