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沫
【摘 要】典礼和表彰活动是常用的庆典仪式和礼仪系统,它们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很早就重视礼仪的教育功能,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与一般活动相比,典礼文化的思想教育目的更加直接和明确,在思想和实践中更容易应用在政治工作中,校园礼仪活动体现并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典礼文化 表彰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003
典礼和表彰活动是常用的庆典仪式和礼仪系统,它们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直观表现为装饰、庆祝和祝贺,在操作功能下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功能。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很早就重视礼仪的教育功能,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在这方面,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就是这方面的经典。
一、典礼文化和表彰活动的形式和内涵
(一)典礼文化和表彰活动的表现形式
典礼和表彰活动是专门设计的一系列程序性活动,是为在特定领域中做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给予表彰、奖励或某些荣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先进性,树立榜样,促进诚信,表扬卓越,同时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学校的典礼仪式主要包括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各种开幕式等,表彰活动主要分为表彰大会、命名大会、颁奖大会、颁奖典礼。从仪式和表彰活动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行为的内涵来看,许多狭义的但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也应包括在仪式的建设范围内,如运动会、大型聚会、广场音乐会等。
(二)典礼文化与表彰活动的内涵
仪式首先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行为本身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象征的含义,因此,理解各项活动的仪式意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其次是检查其文化意义,看它是否与学校的核心文化相一致,以确定哪些仪式需要加强,哪些仪式需要改革或者需要停止。
(三)典礼文化和表彰活动的基本特征
1.思想丰富。与一般活动相比,典礼文化的思想教育目的更加直接和明确,在思想和实践中更容易应用在政治工作中。
2.高度集中。由于典礼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因此无论从时间、地点还是人员安排上都要高度重视。就时间而言,仪式需要简短而有力,就地点而言,它需要相对集中,这使仪式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集中的形式发布大量丰富的信息,也很容易让参与者加深印象。另外仪式通常在公共场所举行,要求人员高度集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通过礼仪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意义上更加深入。
3.程序化和标准化。由于典礼一般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气氛庄重严肃,因此对节目和标准化的要求非常严格。仪式内部各环节的安排要求主次明确,细节适当且程序固定。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更改。整个仪式过程以及参与者和主持仪式的行为都需要标准化。當以仪式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思想工作的严肃性,增强了教育效果。
4.可重复性。一旦形成一种仪式,该程序便可以多次重复,在基本不改变外部条件的前提下,通过精心细致的准备,就会达到相似或相近的教育效果,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不是短期的效果,只有在各方的努力下,教育效果的长期可靠性才能得到保证,这为大学长期坚持不懈地使用仪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实践中,仪式的作用是以象征符号为核心,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规范的程序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高度集中“表达”的形式表达出来,把理论思想教育从抽象的的内容以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重复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行为效果。
二、典礼文化和表彰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典礼文化是学校的特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从礼仪的角度思考学校文化现象,提取校园活动的仪式内涵,并了解其意义。另外,有必要从仪式产生和发展机制的角度丰富学校仪式,增强仪式的文化教育功能。因此,学校礼仪文化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视角,可以促进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在校园中的传播,最终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仪式文化和表彰活动的人文价值
仪式文化和表彰活动通过团体促进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发挥团体的凝聚力和统一性。因此,礼仪教育重塑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个人的素质,对良好社会规范的形成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仪式过程中,个人的情绪上升为集体意识,个人的精神受洗和升华,以礼节方式规范和指导所有成员的行为。
《易·系辞上》记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知礼,无以立也”。这表明“礼”始终贯穿于治国之道,特别是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礼”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式和内涵也得到了充实和扩展,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费孝通认为:“礼不是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一方面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凝聚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延续和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得以形成。西方文明的发展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它的仪式更多地与宗教结合在一起,成为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纽带。在整个古代和近代的中外国家,“仪式”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建立标准、领导思想和规范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种特定的仪式通常使用一系列或一组形式、行为和习惯来强调一个群体的共同性,这种共性虽然使群体凝聚,但作为一种特殊性,却使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仪式的意义即在于此。
(二)典礼文化和表彰活动的思想教育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另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效果。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来源于此,即通过间接的、微妙的方式,通过特定的载体和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改变和情感修养,从而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具有隐性教育的目的,并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产生愉快的教育方法、互动的教育过程和持久的教育成果。
校园礼仪活动体现并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互动理论来进一步分析仪式所承载的“内隐教育功能”。社会学认为,当相关行为者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会形成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而做出反应性的过程,这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和个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促进人们对自我的理解,并在他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即所谓的“镜子里的自我”。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互动理论的重要流派,该理论认为符号是人际互动的载体,其中,语言是最丰富、最灵活的符号系统,典型的代表物品也是重要和特殊的符号,如校徽是大学形象的典型代表,是继承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表明校园仪式可以以微妙的方式有效地构造“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和“学校—学生”的多个交互场景。
(三)仪式文化和表彰活动的文化发展导向价值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习俗和通过学习成为社会成员和习惯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
文化具有整合和协调小组成员行动的功能,它还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和替代方式,同时可以“强迫”下一代或后代识别该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在指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势和价值取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礼仪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文化元素,是文化创造的过程,校园礼仪活动发挥共享文化的积极作用,依靠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校园文化,达到群体凝聚力和增强集体意识认同的目的,为群体内个人行为提供标准化模式,同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它逐渐被提炼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模型。校园仪式在教育具有规范文化的人们中也发挥了作用,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行事规则和共存规則,指出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总之,典礼文化及表彰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精心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形式,不断创新仪式活动的形式、内容,多进行换位思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借助校内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使仪式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提升和集体身份的认同,从而为校园传统典礼注入新活力,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积累新经验。【湖州师范学院2018年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课题编号:DS18108】
参考文献
[1]徐益亮,晨曦.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2]张家军,陈玲.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02).
[3]李宏伟.仪式教育要彰显仪式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7(01).
[4]徐伟铭.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