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践“因材施教”教学理念

2020-09-10 05:27梅扬
南北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梅扬

【摘    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两大教学理念,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下,我就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出发,谈谈其中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因材施教  教学探究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082

正如哲学所讲: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带动了我国文化建设的进程,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一马当先的表面之下,是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尤其是教育方面。因为无论是哪个领域,其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支撑都来源于各个领域的人才,所以教学改革尤其是教育制度的完善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人的共同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更为贴合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最终取代最初的应试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将教学理念从最初的“考试为主”“分数至上”革新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当前各阶段的学校教育重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本文中我所选择探究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尤其是以高中数学为例探究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从高中阶段的学生整体状况来看,虽然高中生都是经历了中考的选拔,一定意义上是学生群体中通过考试筛选出的较为优秀的一批,但是在任何群体中人与人的差距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客观性的,形成的因素有天赋、兴趣、努力等各个层面,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能想怎样去消灭差距,而是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而另一方面,从高中数学来看,高中阶段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就出现了本质的差异,开始向着更加专业性的方向迈进,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就随着增大。学习难度的统一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碰撞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学习进度的不一致,班级学生群体性层次拉开,最终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教师要么选择放弃一部分学生,放任班级两极分化;要么选择做到居中调和,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而前者就是应试体制下的日常教学操作,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那么本文中我就以高中数学为例,谈谈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我们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生,做好“层次”划分

对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实践来说,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材”的划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而内因却各有各的不同。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到综合性的考量学生能力,做好学生层次的划分呢?

首先,在划分学生层次方面,我们要做到综合性原则,而不仅仅是以分数一刀切。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粗心导致考试发挥不出真正实力,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瘸腿”等。这些都是分数所体现不出来的,我们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不同的组织,所以分层次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为匹配的能力评价,为未来的教学、课下巩固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其次,在对学生分层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实现每个层次之间的流动性和稳固性的统一,制定一定的标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稳固性指的是,班级层次划分等级的稳定性,通常我会划分为优、中、后进生三个层次。而不同的层次之间学生是可以流动的,鉴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标准,人员的流动可以以学生自愿和三次考试的评判为基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攀比”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课堂上做到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能力,保证同一课堂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最高的效率。

首先,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因材施教体现在内容的设置方面,从教学实际来看,我在教学中往往会根据班级不同的层次群体,针对一个知识点设置难中易结合的例题变形,最开始先用最为直观的例子去讲解需要学生掌握的公式和定理等,然后慢慢的通过增加条件,修改问题等方式增加问题复杂度,然后进一步引入公式变形、定理逆推等,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循序渐进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满足基础知识和拔高知识教学的要求。

其次,在课上,我们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实践因材施教理念,实现分层次教学。对于数学来说,学习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发散思维的过程,所以课堂互动是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在课堂互动中,我们可以围绕知识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用来和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从而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并在互动过程感受到高中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上的满足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课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又一目标就是逐步缩小班级的两极分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一致性。所以课下的对应巩固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课下,我们要针对当天所学重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对应难度的作业。布置作业的标准往往是对应学生能力之下的基础内容,以及“跳一跳够得到”的带有一点拔高性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课下巩固过程中既可以保持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又能及时发现不足,感受到学习上的挑战,进而充满动力。

其次,在课下巩固阶段,我们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破解”。课堂互动过程中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搜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那么课下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给出练习巩固素材,从而通过课下巩固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当天所学,当天消化。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差异性,甚至是班级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都是可预见的。作為教师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通过分层次教学等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抓住学生的核心需要,看透核心问题,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优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淑莉.关注个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现因材施教[J].考试周刊,2018(8):72-72.

[2]冯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1):33-33.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