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下的锐利观察

2020-09-10 07:22马忠
今古文创 2020年2期
关键词:深圳文学

马忠

摘  要: 《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以“文学的开放性”和“文学的新语言”为逻辑基础,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新语言”和“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的特征内涵,相继讨论新科技、新媒体背景下文学正在发生的变化;挖掘了新城市文学价值创新,对新城市文学的几种情态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深入到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本当中,按图索骥寻找那些可能被人们所忽视的“语言生命力”;对城市文学的新想象、发展问题、人文生态、行动路径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独辟蹊径地勾勒了一个新时代的新城市文学面貌,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察方法和文学研究的路数,开拓了新城市文学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 深圳;新城市;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2-0065-02

《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1]是一本学术个性颇为独特的文学批评专著。书名鲜明地呈现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观,全书围绕“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这一话题展开,扎实厚重,新见迭出。作者在文学传播和学术研究结合部用力,突出了研究的全面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同时在史料翔实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既避免了堆积材料、述而不论,又不至虚浮空泛。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学术个性呢?除了得益于作者的学术素养外,还得力于其研究视野的开阔、研究领域的笃定及方法的创新。

当前,文学格局处于历史变革当中,科技对文学带来的冲击、各种写作群体力量的生长、文体生态的巨大变化,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和大量陌生的文本,催生城市与文学不断产生多种形态、多重空间、多种意义的互文,“新城市和人共同生成的文学,要比一般的城市文学,色彩更鲜艳、经验更复杂、形式更多元、语言更迷人,更能创造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2]这些都要求研究者和批评家具备从容地观察时代、观察文学和观察社会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富有激情和较强感悟力的批评家,才能契合力图挣脱“影响的焦虑”的当代文学,也只有开放性的心理审美图式,才能顺应动态的当代文学。

面对一种文学现象,研究者视野的高下往往影响学术研究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尤其在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多的情况下,从哪些方面切入,更是体现了研究者的志趣抱负、研究思路、材料取舍等,宽阔且有深度的研究视野,无疑是推进、深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往城市文学研究成果较多的注重城市的“新体验”,揭示文学背后隐含的社会政治文化动因的文章也不少,但是从语言角度切入新城市文学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语言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给研究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廖令鹏在十多年扎根深圳,跟踪研究新城市文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聚焦“新语言”这一主线,展开自己的研究。《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以“文学的开放性”和“文学的新语言”为逻辑基础,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新语言”和“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的特征内涵,相继讨论新科技、新媒体背景下文学正在发生的变化;挖掘了新城市文学价值创新,对新城市文学的几种情态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深入到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本当中,按图索骥寻找那些可能被人们所忽视的“语言生命力”;对城市文学的新想象、发展问题、人文生态、行动路径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独辟蹊径地勾勒了一个新时代的新城市文学面貌,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察方法和文学研究的路数,开拓了新城市文学研究的新视域。

廖令鹏的研究和批评的形态,可以看作是“散点透视的个体化城市文学地形图”。他似乎不愿固守专业方向上的某个领域,更多注重于跨文体、跨地域、跨艺术门类的研究与批评。他既是文学批评家又是书画评论家,还经常撰写文化批评文章;既是批评家又是作家;既研究城市文学,还兼治城市文化。他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毫无疑问,这正是研究当下城市文学的优势。他通过横、纵两个观察维度,从自身不断延伸的作家作品研究视野出发,并以一个年轻学者的闯劲,对新城市文学进行富有现实针对性的散点透视,涉及城市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如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变化,文学语言与理解力、想象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城市文学的经济叙事,社会学理论观念和方法等。此外,综合运用神经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也是《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的亮点之一。

一代人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是什么?文学与生活,文学与城市是什么关系?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文学与一座城市,与一个乡村,与你生长的那片土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差不多。作家写作,从事文学活动,脚下必须要有一块坚实的土地。”[3]换言之,城市是文学的基石,它是一个落脚点。城市的重要性在于托起作家的灵魂,作家的重要性在于彰显着一方水土的风情。一切文化形式,惟有文学最能典型反映城市的历史面貌,无论哪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作家,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学。这就是城市的风骨和名片,就是崇拜者、追随者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城市文化的品质。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拥有全国最多外来劳务工的年轻城市,如何成为让人流连忘返,深情眷恋的地方?作为文学的深圳又有着怎样的“新语言”?它如何被城市塑造以及如何塑造城市?这是《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试图揭示的问题。在廖令鹏看来,城市文学历来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的文学面貌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尤其是现代科技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城市文学的内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深圳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和精彩的“深圳故事”“深圳精神”,也为深圳文学提供了丰饶的创作资源与难得的叙事红利。“深圳这座神奇的城市,它的文学应该是一种新的文学,或者说,深圳是最能创作‘新’文学的城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文学就充斥着强烈的现代性色彩;深圳孕育出的“打工文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股新潮流。近十多年来,受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和社区文化的崛起,深圳在短时间内涌现了一个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专注“社区写作”的青年作家群,城市写作进入到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他们的创作,传递了鲜明的现代性经验,具有独有的美学风格和都市特色,具备差异性和先锋性。这些作家深入社会的底层,探究城市的历史流转,关注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在他们的笔下,深圳不再是“他者”,而是肉体和灵魂的安放之地。为了证明这种“充满新城市体验、具有新城市人观念”的新写作特点,廖令鹏逐一分析了邓一光、薛忆沩、南翔、丁力、吴君、蔡东、陈再见、谢湘南等深圳作家的作品,并以一种开放性的视野对其文本阐释和解读,力图向人们表明:40多年来,深圳文学如同深圳这个城市一样,每天都处于变化当中,从未停止自己的生长,在从深圳文学向文学深圳演进的同时,深圳文学始终以自己青涩却又充满活力的身姿建构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

“我的評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作家,准备的时间都比较长久。”[4]廖令鹏追踪深圳文学,潜心研究,追求学术个性,对新城市文学及其多元文化展开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可以说《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这一研究成果凝结了他近年的努力和辛苦,固然,有些问题尚待更深入地探索,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论著的长处会逐渐被学界认可,问题也会在未来得到深入研究。故此,不妨一起期待。

参考文献:

[1][2][4]廖令鹏.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3]叶兆言.文学与城市[D].新华日报,2015-12-3.

猜你喜欢
深圳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回到深圳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深圳房价跌了?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