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思想包含“仁学”和“礼学”。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支撑,应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论语》核心符号“仁”“礼”的相关文章做了统计,归类分析。梳理出了文化符号“仁”和“礼”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和不同领域的研究维度。本文高度概括提炼了目前国内外对“仁”“礼”的相关研究,对“仁”“礼”文化符号的纵深研究和学科交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论语》;仁;礼;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27-02
一、《论语》中的核心文化符号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论语》中所体现的儒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大核心思想,即“仁学”和“礼学”。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和万物。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在不同的情景下,孔子赋予了“仁”不同的解读,丰富了“仁”的文化内涵。首先,“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内涵。《论语》中的“礼”是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礼数,一方面是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社会规则,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制度程序。可见儒家的“礼”微观上规范指规范个体行为,性情的准则,宏观上可以指引导社会关系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运行的体系规则。
二、《论语》中两大文化符号的前期研究
《论语》是中国典籍中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两大文化符号“仁”和“礼”自然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青睐,本节将对国内外学者对于《论语》中的文化符号“仁”“礼”的研究做全面的梳理。
(一)国外《论语》文化符号“仁”“礼”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的传教士和后期的汉学家。海外汉学家和儒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全面,其中对于《论语》中文化核心符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论语》中文化符号的英译研究,早期西方汉学家对于《论语》了解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上,不同汉学家把《论语》翻译成了不同的译本,如理雅各、韦利、安乐哲和刘殿爵等,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英译本的书评上。Homer H.Dubs评述了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从译本的可读性,接受性和文学性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文学性达到了《论语》英译本的新高度。此类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技巧和译文效果呈现研究《论语》中的文化符号。
(2)《论语》中文化符号的内涵探讨,更多是涉及《论语》中核心文化符号的内涵和关系。信广来在《论语中的仁与礼》一文中专门探讨了仁与礼的性质和关系问题。作者在引用《论语》文本中的大量例证分析“仁”和“礼”的定义后,提出仁和礼既非彼此独立,也非共寓一体,而是仁形成于礼并寓于礼之中。这类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分析研究,可以让国外读者更加深入全面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及思想,對儒家文化在异域世界的客观呈现意义深远。
(3)《论语》中文化符号体现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指导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随着海外学者对儒学思想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儒学很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背景下展开的。王小良教授以详实的史料和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实践影响。这类研究侧重对儒家核心思想对海外国家的现实指导性研究。
(二)国内《论语》文化符号“仁”“礼”研究现状
概括起来,近些年国内《论语》文化符号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符号内涵阐释、文化符号间的关系研究、文化符号的英译研究以及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等方面。
《论语》中文化符号内涵研究主要是对论语中重要的核心符号的阐释。周飞分析了张载以宇宙本体论构建的仁学思想体系以及其对整个儒学史的意义。王帆从历时的视角分析了《论语》中文化符号“礼”在发展进程中的五种内涵。黄春春先后从道德规范、礼节规范和仁礼之间的关系等层面对儒家的礼学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李建勇指出《论语》中仁的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礼”和“忠恕之道”是仁外延的两种表现形式。石博琳指出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含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四个方面。许芃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了仁这一汉子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含义,从而解读出“仁”的内涵即“爱人”和“修身”。
《论语》中两大文化符号对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的指导性意义研究。此类研究主要落脚于传统“仁”“礼”思想对当代社会领域的实践指导意义。王笑格在《〈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用》一文中梳理了《论语》的礼学思想,指出其中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礼学规范,有利于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同时可以知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张亚芳在《儒家仁学与高校师德的培育》一文中直面当代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的话题,借助儒家仁学寻找我国师德建设的历史依据,从传统的仁学理念中吸取精华,指导规范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强化健全高校师德建设体系。
《论语》两大文化符号“仁”和“礼”之间的关系研究。喻中以二元规范为切入点探讨了仁和礼的内在关系,指出仁为体,礼为用,两者共同构成了体用体系。赖志凌、王江武认为仁和礼是互证互释,同构并重的关系,一个是价值理性,一个是实践理性。钱逊以《论语》中的文本具体分析了仁礼关系的总纲,即“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张雨亭通过对“礼”的内涵的挖掘,指出仁和礼是内在和外在的有机统一,“仁”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又有超越“礼”的部分。李祥俊基于近现代仁礼关系的三种观点,确立当代仁礼之间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多向发展的关系。
《论语》中文化符号英译的研究主要涉及语言层面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译本之间的比较研究。孔维珍以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指导,比较研究了五位译者对《论语》中核心概念词“仁”“礼”和“君子”的翻译。刘白玉、刘夏青等人通过分析多种文化翻译策略和收集到有关“仁”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应该采用“和谐法”翻译策略。王冲采用阐释性研究方法,分别从翻译目的、译者的理解和文本外文化环境分析了文化符号“礼”的跨文化翻译活动。尚云鹤采用动态翻译理论分析了《论语》中“仁”“礼”的翻译。
《论语》中文化符号的传播研究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核心文化符号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机制、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等。除此之外,对于文化符號“仁”“礼”的传播研究还涉及到不同主体和群体间的传播,跨越国别间的跨文化传播。候巧红、刘俊娟分析了中国礼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其认同构建。吉峰提出当代“礼”的传播要兼顾输出方式和传播形态,即以愉悦的意义输出方式,结合地域特色,创造多种传播形态。刘佳静通过对邵培仁教授的访谈提出用“人类整体传播学”统领本土化传播学,构建新型礼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有学者从文化进化论——模因论的视角分析文化符号的传播过程,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郑永堂的论文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Analects in English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采用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来描述《论语》自1868年以来在英语世界传播的三个宏观历时过程并试图揭示其翻译和传播的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轨迹;
三、 结语
《论语》中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仁”“礼”两大文化符号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儒学价值体系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纵观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论语》中两大文化符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对两大文化符号的内在思想涵义和价值体系的深度阐述;(2)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仁”“礼”两种思想体系的传播历史,传播机制,传播途径及方式;(3)语言层面的译文研究。包含两个文化符号的译介历史,从翻译策略角度寻求最佳译文以及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研究。总的来说,对于《论语》中的两大文化符号,不同领域的学者主要在本学科领域采用单一的研究范式和视角进行研究, 鲜有学者从多学科融合的纵深视角分析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这两大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黄春春.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1):131-137.
[3]李建勇.浅论《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内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8):176-177.
[4]李祥俊.儒家仁观念的思想内涵、超越路径及其批判反思[J].河北学刊,2019,39(02):41-49
[5]石博琳.浅析《论语》中核心思想“仁”的内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03):26-28
[6]宋逸鸥,田辰山.儒学在美国的发展和影响—— “首届儒学在海外之儒学在美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对外传播,2017,(12):55-57.
[7]王帆.“礼”范畴发展进程中的五种内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2(04):23-28.
[8]喻中.仁与礼:孔子的二元规范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37(05):3-13.
作者简介:
张艳云,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和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