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2020-09-10 07:22喻洪琴李小鹰
今古文创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启示

喻洪琴 李小鹰

【摘要】 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习思想主要包括重视学习环境、不断积累、保持专一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有全面的大局观以及重视学习的实践与内化。这些思想启发学习者,学习要从“学”与“习”两方面突破,要重视学习环境、端正学习的态度、看待事物要全面、不忘积累、坚持不懈,也要将所学进行实践并不断内化。

【关键词】 《劝学篇》;学习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54-03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荀子的《劝学篇》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对主动学习有着系统的阐述。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即根据个体经验对知识吸收接纳并进行实践最终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学就是获得知识技能,习就是温习、实践。荀子认为,“学习是人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活动,既不同于动物无目的适应,又不同于人的先天性本能动作,他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谓之伪’。荀子将学习的过程归之为积伪的过程。”[1]

因此,荀子“学习”中的“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有礼仪道德的学习,而“习”就是对知识的实践练习与内化。

二、《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

(一)重视学习环境

荀子所论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达成目标的途径是不断地学习礼仪等知识,以养成德行。荀子重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这是指环境影响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显著差异。“君子慎其所立乎。”[3]

在学习环境的选择上,荀子提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有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4]可以看出荀子所说的士必定是品行端正、有学识的人。作为学习者,与贤友相处可将贤友好的品行融入自己的行为举止中。

同时,在与贤友的交流中,还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增长自己的学识。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需要靠后天的学习改善其自然属性。因此有了好的外部条件,人的思想更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能为专心地学习奠基。

荀子还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荀子十分看重“师”的地位,对“师”也有严格的要求。要成为“师”有四个条件:兼具涵养与仪表、具有足够的社会阅历与资历、掌握知识并能用较强的口头能力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能讲清楚知识道理的精微之处。[5]

只有这四者兼具才能称之为“师”,可见荀子对成为“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荀子看来“师”就是礼义的化身,有崇高的品德与学识。

《劝学篇》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6]。学习最快的途径莫过于亲近贤师。《诗》《书》《礼》《乐》等深奥的教材,不由教师教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同时贤师的言传身教也是学生的榜样。

(二)学习要专心有恒

学习的态度是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7]学习者首先要反省自己,产生学习和改变自己的愿望,才能立志于艰苦的学习。

学习过程依靠的是“积”,即持续不断的学习。“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8]学习者能够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学有成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9]

学习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点滴做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这是“积”所产生的结果。从个人学习的角度看,持续不断地学习,是个人成功的途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后学者在前辈学者的成果基础上的“积”,成就了人类文明。

“积”的过程艰苦且需贯穿人的一生,专心有恒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就是要专心有恒。荀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专一和不专一的结果:“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1]专心一致,就能学有所成。因此,“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12]

擁有专一的精神并坚定不移地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3]学者之所以有成就,就是长久坚持的结果。

(三)真正的学习必须有实践与内化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4]荀子将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阶段。“入乎耳”是第一阶段,即通过耳目口鼻等感官去认识客观事物,形成不同的感觉。“‘箸乎心’是第二阶段,即是‘知’的过程,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规律,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15]。

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就是“行”的阶段,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阶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荀子尤其重视“行”的阶段。“‘行'是‘闻见’的发展,是检验‘知’的正误得失的标准,”[16]是学习的最高阶段。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7]

在荀子看来,只思考不去实践,始终是没有实践得到的知识多。即使掌握了很多知识,却将它束之高阁,不去解决实际问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18]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判断出知识的可行性,也能在不断地探索中深刻地体会到事物的道理。这就是所谓“善假于物”吧。能落实在实践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完全的学习。

荀子也重视在学习中“思索以通之”[19]。即“思”,也是内化的过程。要运用思考使表面的学习达到内化。人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疑惑,如果不去思考怎么解决,当一个又一个疑惑累积时,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不仅要广泛地学习,更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反思,不断内化知识,丰富自己。

三、对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启示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是学习主体冲破教育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自由地学习。学习者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调控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策略、方法、和技能。”[20]荀子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视角,对于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有很好的启示。

(一)“学”的具体步骤

1.建设“学”的环境

在进行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要为自己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荀子认为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与良师贤友一起学习,即精神环境建设。在现在亦是如此。良师指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的人,包括教师、长辈等。他们可能有着学习者不具备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者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获得知识并进行实践。贤友就是志同道合、热爱学习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是能够带动学习的氛围的。人都有好胜心与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当看到同伴在不断进步时,学习者自身便会有一种紧张感,也就是认知内驱力。这种认知内驱力会促使人产生学习的需要,学习者也就会主动去学习以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和热爱学习的朋友一起学习可以互相促进。

学习环境建设的另一部分是物质环境建设。主要的场所有二:学校、公共图书馆等适宜学习的安静场所。

家庭也可能是学习者学习的另一个环境,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环境的提供者和辅助者。与其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关注自己是否让家庭和睦安定,自己是否努力学习和工作,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2.端正“学”的态度

(1)“学”要有目标

荀子时期的学是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在当代,基于人的个性,学习的目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为了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在罗杰斯看来,所有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要求,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的趋向,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着有机体向前发展。有机体的自我实现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依赖到独立,从固定、僵硬到变化和自由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21]而目标的制定给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前进的方向。订立大目标后,还要制定中期,近期目标,直至规划每一天具体实施的小目标。因此,学习者应当自有目标,每天落实。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学习者就会增加一份自我满足感和勤奋感,推动学习者去完成下一个目标。当一个个小目标得以完成,就会有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更有毅力深入学习下去,学有所成。

(2)“学”要专一、坚持和积累

有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方向就会更加明确。为学者要专一,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无法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前进。学习的过程是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越到学习后期对学习者意志力要求更高。所以学习到艰深之处,能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才是学习能否有成的关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2]学习知识也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点滴开始,从小事做起。比如每天读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记若干英语单词;也可以是练习某个技能,要求自己每天都去做,关键是长期坚持。

3.“学”要全面

荀子说:“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23]一个真正好学的人的学习是全面深入的。学习者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把知识学得透彻。人的思维很容易被旧有知识所局限,从而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学习者要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会避免片面;打破固有思维,不断地探索知识的不同方面,才能有所突破。

(二)“习”的方法

“习”是对“学”的巩固、深入和完成。“学”而又“习”,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

1.“习”是学的巩固

《劝学篇》开篇就提道:“学不可以已。”[24]在“学”后,要时常练习,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要加强知识的记忆,及时地温习是最好的方法。在反复的复习中,所学的知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不容易忘记。同时,每一次复习都是对知识的再理解。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对知识的认识加深,最终也就会把所学知识内化吸收为自己所用,甚至因此产生新的领悟。此即谓:“温故而知新。”

2.“习”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25]荀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荀子也认为知识的获取并非单一,不仅可以从书本中获得还可从实践中总结和领悟”[26]。当今的教学活动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的学习最终要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知识,最后再将新知識付诸实践,就可以收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27]。实践可发展新知。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合理借助外物加快实践的进程。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8]合理利用外物进行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人智慧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借助的外物就是学习环境中能支持自己的资源。包括老师、小伙伴、书籍、网络资料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中乎为圣人。”[29]学习最终是为了实践。荀子所言的学习一个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更高的理论的过程。学习者的主动作为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唐洁,胡亚天.荀子学习理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1):100-102.

[2][3][4][6][7][8][9][10][11][12][13][14][17][18][19][22][23][24][25][28][29]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114,1-18.

[5]祝明江.荀子教育学说探源[J].兰台世界,2013,

(12):115.

[15]刘德华.中外教育简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58-65.

[16]王先民.荀子教学认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3):97-102.

[20]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J].上海教育科研,2004,(S1):2-80.

[21]谢宁.罗杰斯人格理论对成人人格发展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2):8-9+24.

[26][27]祝明江.荀子教育学说探源[J].兰台世界,2013,(12):115-116.

作者简介:

喻洪琴,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6级小学教育全科2班学生。

李小鹰,女,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