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芝
【摘要】 元结寄居浯溪期间,先后刻六铭一颂于石上。这些石刻内容除了描绘山水自然和表达隐逸情怀之外,还充分体现了元结匡扶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同时,石刻内容也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形式古朴、艺术构思奇特、语言艺术新颖。通过这些石刻可以了解元结的儒、道思想。元结浯溪石刻在唐代和后世的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围绕着元结的石刻形成了浯溪摩崖石刻文学艺术群。
【关键词】 元结;浯溪石刻;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2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元结浯溪遗迹考证、重构与开发”(项目编号:S201910551012)和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元结生活的时代风云变幻,他一生既经历过开元盛世,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元结特殊的经历赋予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动力,他寄居浯溪期间创作了以《浯溪铭》《峿台铭》《 铭》《东崖铭》《右堂铭》《中堂铭》等为代表的多篇赞美浯溪、描写隐逸生活的篇章,也写下了《大唐中兴颂》等爱国篇章,元结请书法大家把这些铭、颂书写下来并刻于石上,从此以后,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浯溪石刻在以元结为代表的文人们的影响下熠熠生辉。
一、元结浯溪石刻内容
首先,元结所撰的石刻大多描绘了浯溪的山水自然景致,展现了元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比如在他的《峿台铭》中所写“石巅胜异之处,悉为亭堂,小峰歁竇,其间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 ①简单的几句四字短语就写出了石巅亭堂附近竹木成荫,交相掩映的清幽美丽景色。从元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喜爱这里独特清幽的景色,并且称之为“幽奇”,因为热爱,所以元结所写的文字才能让人如见其景。他的《东崖铭》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其次,元结所写的美丽景致寄托了他的隐逸情怀。他在《浯溪铭》中写道:“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 ②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元结因为爱浯溪的别致景色而“家溪畔”,其实是传达了一种古朴自然的隐逸情怀,正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然这样,何不家居溪畔,做天地间一飘飘然的自在沙鸥呢?
当然,元结的隐逸情怀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恰恰相反,他爱国忧民,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是不忘个人高尚的志趣追求,保持了一颗既淡泊又爱国的初心。他在
《 铭》中抒发胸襟:“若在亭上,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寒日,方暑厌者清风。”从中可以看出元结喜爱高山清流、清风水声,而这些正是一个人淡泊心性和高洁品质的最好象征。这种乐观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元结个人高洁品质的最好体现。
最后,元结即使人生艰难,仕途不顺,也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在撰于上元二年(761年),刻于大历六年(771年)的《大唐中兴颂》中写道:“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元结因为百姓失去安宁而倍感忧心,他忧心的不是个人境遇,而是家国百姓,从中也可见得元结品性之崇高。
由此可见,元结浯溪石刻的内容大多与其个人经历和心性品格分不开,主要是描绘美景、渴望归隐、展示品性、抒发忧思这几个方面。
二、元结浯溪石刻的文学艺术
元结浯溪石刻不仅具有深厚的内容,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古朴的艺术形式。元结寄居浯溪期间,先后刻六铭一颂于石上。他所撰写的文章大多采用了铭文和颂体这两种古朴的艺术形式,比如《大唐中兴颂》 《浯溪铭》《峿台铭》等。而铭文和颂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元结采用这两种艺术形式,一方面是因为他创作的内容适合用铭文和颂体表达;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用自己所写的文章践行着复古主义的文学理念。元结所写文章显得清静自然,采用古朴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也契合了其创作风格。
其次,奇特的艺术构思。元结所撰文章主要分为序文和正文两个部分。他在进行创作构思时,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风格等做了明确分工,比如序文主要用来交代相关的人、事、物、创作背景等等,风格平实;而正文主要采用描写和议论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深厚,风格奇伟。他在《峿台铭序》中写道:“浯溪东北廿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绝,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从这一小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元结所写序文内容以叙事描绘为主,交代清楚了相关的周边环境,风格平实质朴、简洁自然,这也是元结所写序文的一般特色。元结所撰文章正文内容深厚、风格奇伟。这从他所写的《大唐中兴颂》可以看出。首先,《大唐中兴颂》这篇文章“歌颂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的中兴业绩,并以微言揭露了玄肃之际政治变局的真相” ③,从文章内容上来看,着重描写了唐兵收复长安的功勋,歌颂了二圣的功德,透露出作者对大唐中兴的渴望。文章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等多个方面,时间和空间跨度大,虽然字数不多,却把从安史之乱到收复长安之间的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楚明了。《大唐中兴颂》正文仿秦始皇金石刻辞的体例,三句一韵,共十五韵。这样的文学形式读来节奏分明,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使得整篇颂文风格雄伟壮阔,大气磅礴,读来一气呵成,虽然比不上盛唐时期的大气开放,但也是中唐时期少有的蓬勃奇伟,读完使人感到中兴就在眼前、充满希望。《大唐中兴颂》内容上叙述唐朝历史演变和政治变局,深厚有价值,配以节奏明朗的文学形式和奇伟磅礴的文学风格,使得这篇颂文毫无疑问地成了元结最得意的文章,融合颜真卿成熟圆浑的笔法,刻诸天然的摩崖石壁之上后,更是成为了浯溪石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第三,新颖的语言艺术。元结浯溪石刻中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骈句和散句的有机融合。骈句是指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相关的内容,行文相邻并且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而散句就是相对于骈句以外的句子。元结在浯溪石刻的撰文中,很好地融合了骈句和散句,使得文章张弛有度。比如在他的《 铭并序》中写道:“西面在江口,东望峿台,北临大渊,南枕浯溪, 当乎石上……”这简单的一小段序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骈句和散句两种不同的句式,将 的东南西北的地理位置交代得清晰明了,行文风格也朴实自然。因为其特殊的句式结构和行文模式等,骈句显得简洁明了,没有赘余,但如果通篇文章都使用骈句,难免让人感到单调贫乏,元结在浯溪石刻撰文中不着痕迹地融合骈句和散句,既不会因为句式太过统一而让读者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句式太过不一而显得文章散漫不庄重。反倒因为元结在文章中有机地融合了骈句和散句,而让文章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也让读者看山似的“不喜平”而喜欢元结的文章。二,简洁雅致的语言风格。从元结撰写的多篇文章中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语言风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简洁雅致、清新自然。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大唐中兴颂》,还是寄托了元结喜爱赞美之情的《浯溪铭》《峿台铭》等,从语言风格上细细品析,都能发现它们质朴简单又别有雅致,清新自然又不落俗套。如他在《浯溪铭》中有写道:“湘水一曲,渊洄傍山。山开石门,溪流潺潺。山开如何?巉巉双石。”在这段简洁的描写中,元结主要运用了四字短语形容山水形貌,四字一句显得简洁,而用叠字如“潺潺”和“巉巉”分别形容溪流和山形,又显得雅致大方,让人仿佛置身于清新自然的浯溪山水间。
三、浯溪石刻与元结思想
浯溪六铭一颂是元结晚年作品,从这些石刻中可以看出元结思想:
首先,浯溪石刻体现了元结的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开始在我国古代社会思想中居于正統地位,影响着汉代和后世的无数文人墨客,元结当然也不例外。儒家思想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纵观元结一生,他在“达”时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还带兵抵抗史思明叛军,保全了城池;他在“穷”时游览浯溪山水,自得其乐,写下了不少诗文,使得浯溪开始大放异彩,这些行为正是元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浯溪石刻也带上了儒家“留名后世”的印记,比如他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并请颜真卿亲书,最后刻于一整块石壁之上以表达自己对国家中兴的渴望向往,同时也做到了留名后世。欧阳修在评价其石刻时就以为“次山喜名之士也,其所有为,惟恐不异于人,所以自传于后世者,亦惟恐不奇而无以动人之耳目也。视其辞翰,可以知矣。古之君子诚耻于无闻,然不如是之汲汲也。” ④由此可见,元结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
其次,浯溪石刻体现了元结的道家思想。在元结一生中,“‘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原则影响他人生的一半,另一半浸染着道家道教色彩” ⑤主要表现在元结的处世方式和行文风格上。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清静无为,并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小国寡民、质朴简单的世界。元结在任容管经略使期间,多次辞官,表达出了归隐浯溪的愿望。他一生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浯溪石刻的撰写中也有体现,比如他采用的古朴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铭文和颂体这两种较为朴实的艺术创作形式,而其语言风格更是简洁雅致,行文朴素自然。正所谓“文如其人”,元结的文章正像他自己一样高远淡泊、自然质朴。可以说,道家思想内涵渗透在元结浯溪石刻所描绘的山水自然之中。
四、结语
元结生活的时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他的个人经历更是艰难坎坷、一波三折,然而正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和个人独特的经历,使得元结的浯溪石刻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而受其影响的浯溪石刻艺术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有着珍贵的价值。
注释:
①②元结著、孙望校:《元次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2、152页。
③邓小军.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考释,《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第125页。
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4册,第260页。
⑤蒋振华:《元结的道家道教人生与文学创作》,《湖湘论坛》,2019年第4期,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