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交错变化、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普及,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运动员思想行为活动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媒体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 运动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118-03
随着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工具的优势,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机制。当代大学生运动员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及市场经济利益化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时期加强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主旨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运动员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健康的希望,是祖国健壮的未来。当今高校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运动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交融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容易出现诸多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差,如有的运动员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意志品质薄弱;有的运动员凸显社会责任感减弱、团结协作意识匮乏;有的运动员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有的运动员甚至倾向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高校作为大学生运动员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认真落实高校加强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立德树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理念,积极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注重实效。由此可见,新媒体时期加强和提高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新媒体时期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受新时期国内外各种形势变化影响,部分大学生运动员理想信念动摇
当代大学生运动员是在深化改革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思维发展逐渐加快、意志水平逐渐提高,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和时期特性。新媒体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密切合作,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东西方文明的多元多变,大学生运动员的意识观念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挑战和考验,部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逐步交叉渗透,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部分大学生运动员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消极影响,他们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误导,呈现出理想信念意志动摇、组织纪律松散懈怠、吃苦耐劳精神淡化、荣辱价值观念错位等思想问题和行为失范。
(二)受传统教育固化模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限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固有的工作模式,教育内容较为滞后,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讲究政治性和严肃性,显得呆板、生涩和枯燥,在教学设计方面趋于理想化和绝对化,脱离社会和现实生活,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智育化、强制化和形式化,注入式讲授、理论式灌输和应试性教育等传统生硬的教学形式,缺乏感染性、生动性和共鸣性,背离了新时期大学生运动员的内在需求和兴趣取向,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创造性;思想政治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局限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文科教学理念,学校忽视建设寓教于乐的实践场所和创新发展的实训基地,存在重“知”轻“行”现象,阻碍了行为活泼、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运动员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内在潜力发展。
(三)未能发挥新媒体教学优势,淡化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伴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等特征,逐步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使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平台,但是依然存在忽视网络技术创新、淡化信息技术运用、缺乏网络教学平台等诸多问题。新时代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活动的个性化、多变化、差异化现象日趋明显,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表现出学习浅表化、碎片化、随意化和形式化倾向,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感染性、创新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不强,进而缺乏实效性和长效性。
三、新媒体时期加强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高校应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学生特性为依据、以现代文明为保障,用改革的教育思维和创新的教学措施来探索新领域、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
(一)固本强基讲科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
高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确保思想先进、政治先进、理论先进,工作先进。第一要强化教书育人、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凝结真理理论力量,激发深切情感共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凝聚力和行动引领力,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第二要紧扣“四项主要教育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即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弘扬爱国情怀、涵养民族精神、树立奋斗意识;以社会道德规范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公共道德培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以运动员全面发展为目标,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第三要把握“四个坚持”,即坚持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结合;坚持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第四要抓好“六个重点建设”,即加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加强运动员素质培育体系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建设;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党团学组织工作建设,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成效。
(二)厚德慎思建师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要重视建设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素质高为核心目标,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能力为工作要求;第二,通过建章立制加强教育教学训练管理,确立“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队伍建设机制,将师资能力建设培养在经常、践行在时常、巩固在惯常;第三,加强德育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完善科学化、动态化、持续化的考评制度,健全思政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建;第四,发挥高校高知密集、思想引领、文化育人等优势,通过岗位锻炼、交流学习、考察培训、挂职锻炼、科学研究等实践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辅导能力;第五,完善思政工作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主动性。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宣传突出事迹、表彰优秀榜樣,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崇德尚义,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三)勤思知行稳课堂,强化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引导大学生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主阵地。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高校应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考察之责,夯实谋事之基,拓凿成事之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工作,增强教育教学辅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应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纪律教育、社会公德培育、职业道德培训、体育精神传扬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运动员在现代思想观念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科学理论观察现实、分析形势、明辨是非、透视本质、坚定立场、壮大责任。坚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改变呆板式、灌输式、强制式的常态教育模式,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加强思政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四)寓教于乐兴文化,多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巩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创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学校历史文化、教风学风氛围等多方面建设,涵养知识文化底蕴、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传扬女排体育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理于形,寓教于行;其次,创新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互联网+”的新媒体优势,依托校园新媒体宣传阵地,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树典型、立标杆,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最后,实践出真知,实践炼才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学于行、躬行实践,引导大学生运动员发挥专业特色,彰显运动强项,积极融入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踊跃参与“文化、科技、劳动、服务、帮扶”等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锻炼活动中提高理论素养和涵养道德情操,切实做到学思用合一,知信行统一。
(五)与时俱进促发展,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随着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丰富资源,努力发展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网格化、信息化、科技化新模式。一方面,创新搭建媒体教育平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学校应利用新媒体网络科技发展优势,努力搭建思想道德培育专题网站和先进文化论坛社区,形成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多元化、有益化、大众化的网络教育活动,倡导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加强大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新媒体舆论监管,抵制不良思潮文化的冲击。针对新兴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隐秘性及暴力信息、色情图文、腐败文化、网络负能量等不良信息,学校应强化责任意识,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提高监管技术手段,解决虚拟媒体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的矛盾冲突,规避消极思潮以及不良文化的影响。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信仰教育、情境教育,优化新媒体舆论导向,开拓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发展新模式。
四、结语
如何加强和提高大学生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高校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新媒体飞速发展时期,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校园文化环境和思政网络教育平台三个主阵地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常态发展和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邢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3]于作军,尚迎秋,郝霖霖.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09):38-43.
[4]闫瑞芬.“互联网+”时代优秀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6):103-105.
[5]陈战永.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测评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63-64.
[6]许立俊.新媒体时代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83-85.
任佳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