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伟
摘 要 感统失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感觉统合障碍会导致听觉、视觉、前庭、触觉、本体感觉等功能障碍,这可能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困难等,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等,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儿童 感统失调 感统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9-052-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持续投入,儿童感觉统合的训练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一般无法准确地接收外界环境的刺激,造成前庭功能障碍、视觉触觉障碍、本体感觉障碍、听觉障碍等,这些障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在儿童时期对其进行积极的感统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和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对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感统训练能够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创造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同时也能为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二、感觉统合概述
(一)感觉统合含义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1970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经过数百位专家学者的研究讨论,1972年由A.Jean Ayres博士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失调理论。感统失调,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接触客观世界,并完善自身感统能力,但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信息无法在神经系统有效分解,进而使得身体无法有效运作。
(二)感统失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1.儿童认知障碍。儿童认知障碍多以思维障碍和回忆障碍出现,具体表现为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只会运用固定的形式或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会灵活变通地处理突发事件;儿童的回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较差,不能准确地回想起曾经经历的事情等。
2.儿童动作能力障碍。儿童动作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在肌肉的收缩力异常、动作的计划性不足、动作的控制性失调、动作的持久性不够、动作的稳定性缺乏、动作的协调性缺陷等六个方面。患有动作能力障碍的儿童虽然可以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但无法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由于缺乏运动的平衡能力,所以儿童很难长时间维持某一固定姿势。
3.儿童心理障碍。感统失调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学习方面,感统失调的儿童在学习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时候容易走神,经常搞小动作,并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在交往方面,感统失调的儿童在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对事物表现过分敏感、易哭爱闹。尤其在陌生环境下常常表现为过度紧张、自卑,遇事缺乏主见,甚至经常受到同伴的欺负等。
(三)感统失调原因分析
先天生理性因素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感统失调问题可能是在母体妊娠期和生产期形成的。(1)营养不良,母体在怀孕初期严重呕吐、部分节食、早产会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2)营养过剩,这一阶段如果母体摄取的营养十分丰富,胎儿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母体生产时不得已选择剖腹产,婴儿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可能会影响婴儿的触觉。(3)胎位不正,母体在怀孕过程中如果胎儿姿势不正确,由于重力因素等影响,可能会对胎儿的平衡掌握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
后天环境因素影响:(1)家长过度干预,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使得父母更加重视孩子的保护。家长过度的包办、代办行为导致孩子感觉刺激不足,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度不够,最终导致婴儿时期爬行训练不足,儿童前庭平衡感觉得不到很好的练习。(2)家长陪伴缺失,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由于过度忙碌的家长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沟通,对孩子的爱抚不充分,导致儿童出现安全感不足,儿童容易表现出低自尊,低自信等心理问题。(3)家长的教育偏差,由于家长的认知偏差,使得儿童的早期教育出现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运动的学习。过早地对儿童进行如书写、阅读等认知教育会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容易导致儿童出现厌学情绪,造成学习障碍。同时现代儿童缺少同龄玩伴,使得他们各个方面的运动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最终出现感统失调问题。(4)隔代养育,祖父母的观念和思考方式相对陈旧,在现代生活中祖孙之间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而沟通困难,使得祖父母抚养的孩子容易感到自卑和孤独。
三、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一)感统训练含义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些年教育系统引进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身体实施干预,进而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调节其心理的一种训练方式。此训练方法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感觉统合较差的儿童,可有效改善人体包括认知、动作、人际互动等方面的能力。
(二)感统训练作用
1.有助于儿童环境认知能力的提高。丰富的自然环境能够给儿童提供充足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运动能使机体神经系统、细胞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在儿童的大脑与自然环境进行准确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能够增强儿童视觉追踪、视觉聚焦、听觉定向等能力,儿童身体的协调和稳定得以保障。
2.有助于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对感统失调的儿童实施正确的感统训练能够促进儿童骨骼的發育、肌肉的生长、心肺功能的改善以及神经系统的稳定。在儿童机能能力改善的同时可以提高儿童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等素质,从而提高儿童运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运动,大脑冗余的信息以运动的方式释放,保证儿童拥有良好的注意力。
3.有助于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感统训练能够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儿童情绪稳定。感统训练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游戏和活动中,孩子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感统训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儿童个性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有助于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儿童之间相处的经验会对未来儿童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孩子们有很多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机会,人际关系在游戏环境和轻松的气氛中是最容易确立的。感统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儿童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而且通过游戏中的分工与合作,还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
(三)儿童感统训练过程中的训练策略
1.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游戏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训练。老师或者家长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应更多考虑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游戏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更有效激发孩子参加感统训练的兴趣,满足孩子们追求乐趣的心理需求。在实施游戏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成功地完成游戏任务,那么孩子就会从游戏中获得成功的自信与喜悦,如果游戏设计的过难或简单便不利于调动儿童游戏参与的积极性。第二,鼓励孩子踊跃参与。由于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尤其要关注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儿童对游戏的参与度,鼓励这两个类型的孩子积极参与游戏,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多给予正向评价。第三,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特点分配任务,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在独立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去帮助弱势的孩子完成游戏,培养儿童的互帮互助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2.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感统训练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沟通,获得反馈,督促孩子坚持训练,完成家庭训练作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感统训练的教育上父母给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应配合教师完成训练目标的制定、训练计划的设计和训练方案的实施工作。注意从儿童感统训练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并将其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以便对教学过程做出积极调整,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3.教师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具备的条件设施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龄前儿童具有以下生理特点:骨骼有机物多、无机盐少,虽然不易折断但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所以在对儿童进行感统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儿童正确的运动姿势,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在安排感统训练内容时应根据幼儿园现有场地条件进行训练,不应追求不切实际的运动器材。
4.教师和家长要培养儿童自理、自立的习惯,生活中常给孩子灌输“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思想,给予孩子多方面的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比如自己刷牙、洗脸、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协调能力。
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剔除消极影响,使儿童在和睦、幸福的环境中学会关心他人,敬爱父母。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感统训练的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黃倩.感觉统合训练视域下的体育活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25(06):283-284.
[2]孙凯,江一波,黄乔.感觉统合治疗在福利院孤残儿童中的应用[J].社会福利,2008(07):44-46.
[3]唐根林,黄朝侠.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例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4]秦国贞(摘).儿童心理障碍十种表现[J].中外健康文摘,2008,14(05):20.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0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沈阳市乐智天地儿童感统训练馆”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10149S202010149010X。
沈阳化工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