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2020-09-10 07:22唐慧
南北桥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教学探究小学体育

唐慧

【摘    要】体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备科目,也是学校各阶段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作用的学科。本文中结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出发,谈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生本理念  教学探究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153

从我国现代教育教学体制形成以来,学校课程设置逐步伴隨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渐趋合理,不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都和社会需求、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接轨,逐步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进发。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齐头并进,速度一致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同阶段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会对学校教育的学科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小学体育学科就是在以往教学体制下深受体制影响的一门学科。在学科设置中,体育的性质独树一帜,和其他理论为主的教学课程不同,体育是一门以“动”为主的学科,教学模式也采取室外班授模式为主,所以在教学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并且作为艺术学科的一类其和考试的关系不大,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就放松了教师本身和学生在学习上的警惕心,从而教学的自我要求有所松懈。另外,以往考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直接导致艺术类学科不受重视,甚至时间被挤占,当然小学阶段因为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的原因,挤占情况相对缓和,但是综合以上几种因素,包括小学在内的各阶段体育教学效果持续走低,直至素质教育体制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学才迎来新的活力和转机。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发展,尤其重视唤醒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的作用。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是小学体育教学,那就重点针对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和需求展开分析。一方面,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方面灵活性过度反而缺乏了系统性和层次性,也就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呈现出自由玩耍的状态,反而对于专业类知识的学习兴趣缺缺;而另一方面,从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而体育则重点塑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所以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以上作用的发挥。所以“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本文中所秉承的“生本理念”如何融入日常教学和新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塑造活跃的、专业的、有趣的小学体育课堂成为我们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以下,我就针对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具体从兴趣、需要、能力发展三个方面去探究。

一、学生需求为本:注重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教育课程的制定从普遍到个别的延续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彰显学校特色的自主开发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小学体育课程本身灵活性较强,且和考试关联度小,所以更加适用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重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从而增加教与学的粘性。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要先从教师的层面去进行内容的筛选。因为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学生对于自己需要的思考面较为狭窄,而课程开发我们不仅要顾虑学生的兴趣,更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进行趣味性内容的创新。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身体力行团队合作的理念,做到决策分享,发挥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施等资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内容的组织和筛选,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统一。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以教师为媒介,倾听学生的“心声”,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直接和学生进行内容需求方面的对话,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天马行空的想象,随性的提要求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从学生的五花八门的诉求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方向,给教师课程的开发和创新带来一定的启发,从而让校本课程更贴合学生的需要。

二、学生兴趣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兴趣的吸引。体育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具备较高的吸引度,但是就体育课的内容来说,学生对于自由活动的兴趣比学习的兴趣要高得多。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内容为基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校本课程的内容,将课堂教学融入“游戏”中,采取做游戏的形式展开体育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可以和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程结合在一起,如通过排球传递的形式,在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入“丢沙包”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好奇心和积极性。如单纯地跑步热身运动,则和老鹰抓小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变跑为快走,通过追赶的方式形成日常热身,并设定一定的惩罚规则,从而增加学生的运动乐趣。其次,体育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构建比赛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论是日常运动技能的学习还是日常的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我们都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不同规模的小比拼,如关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问答比赛,排球、篮球等多人合作形式运动的友谊赛等,让学生在竞技的氛围中感受到更多的运动活力和乐趣。

三、学生能力为本: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体育最终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体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所以生本理念下,我们还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注重塑造学生能力。首先,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塑造学生的身体素养。每个学生存在体质上的客观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或者个别指导的形式,给学生选择合适的锻炼内容,从而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从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出发,注重学生生理卫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人身安全受威胁时的自我保护,他人生命安全在能力范围内的帮助等。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对于素质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来说,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感受,从而在内容和模式上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尤其是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决定能力不足,也就需要教师做好主导和引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身体素养发展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1]谢俊佳.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生本理念研究[J].魅力中国,2016,000(029):90.

[2]马磊.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5(22):24.

猜你喜欢
生本理念教学探究小学体育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