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应先在“中国文化”的这个独特语境下展开了解与学习,它是构成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篇章,同时,它又背倚“中国文化”这座大山,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完成一幅优秀作品所具备的在造型、笔墨、意境追求上的等等核心要素亦需不断精进。
【关键词】 山水画;创作要素;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64-02
一、综述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创作已有几年时间,我对它的认识也在由表及里,不断地深入,要想创作好的山水画作品,必须正确地认识中国文化与山水画的关系,不能片面的就画面技巧来简单的评论,或者以其他画种的标准来评判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这也是非常片面的。要想真正走入和读懂山水画,除了兴趣的促使作用还要不断坚持加强各方面的素养,丰盈自己的软实力,尤其在文化修养方面的实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从画面的视觉表象中逐渐看到和体会到了文化的高度,从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看山水画,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技法的问题,还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思辨结晶。它在对自然的观照中,获得了超然的自由,其中浸透了宇宙精神的美学追求,也弥漫着各自生命本体本来的样子。山水画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风景画,就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独特关系,是学习对象,亦是精神伙伴,这种思维方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的关怀,从而升华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所在,也是山水画创作的目标追求。
二、山水画的布局法
在中国佛、儒、道独特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山水画在造景方面往往注重“藏”的效果,强调视觉空间的自然表现,弱化了视觉空间的科学性。“藏”的内涵极丰富,比如通过“藏”来造成悬念,使人由此及彼,联想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我在画《红叶落知秋意浓》中,中远景的处理,深深浅浅的勾勒出不规则的山云,山云之后隐隐约约潜藏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山峦和杂书,从而给人一种云气环绕高山的感觉,此部分的山云留白处就在中远景,也由此让人联想到清雅妙境的深山处,是否居住着享天地衣食、与日月朝暮的农家良人。
在山水画中,“知白守黑”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则。在绘画中,黑与白的画面构成是展现形与色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特色,“知白守黑”作为中国画空间布局的一种独特形式,体现出了山水画创作中虚实空间的辩证原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相映成趣。在画作构思时就要有意识地去考虑这一步,在布局上要开合取舍得当,给人以空旷悠远的感觉,从而设计表现出一定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在透视上也超乎寻常,它的科学透视规律被画者主观感受所淡化。画山水作品时往往采用散点透视法,一切从画面的效果出发,无论高与低,整体与局部,一概视之,运用“高远”“深远”及“平远”的带有主观性的处理方法。在中国山水画的学习中要学会采用这种灵活多变的“散点透视”,既能见山顶又能见山谷,既能见山前又能见山后,不受客观景物的制约却又和谐的相融于画面上。
三、山水画的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符号,两者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它。“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这些技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完善、提高、在笔墨的修炼过程中去感受和体会笔墨的精神。
以《乡山初秋》为例,先用铅笔打过三张小样后才最终确定了它大的构图版式,把画作到四尺的纸张上更显其中细节的不足和画面的空荡,于是中近景又多加了些山树与石坡作为过渡。当要拿起毛笔勾勒开画时又激动又紧张,担心笔墨的变化凝滞或者散乱,保险起见,我小心汲取平时的经验,前景的树用稍浓重的墨色勾出,用笔尽量或顿挫或翘挺使其赋予变化;中近景的山石亦用重墨,树石衔接处稍留空白以便随后收拾。远景的山石简笔意趣塑造出形象;第一遍大致画完就要一遍一遍地皴染了,山石的皴染先用淡墨画起,大致画了三四遍后根据画面需要在山石凹陷面处又多加皴染了一下,这时画面的阴阳向背、前后关系、基本形成,开始着手于点苔,点苔时笔沾重墨,将笔头微微撕开或疏或密的三五一组的点上,直到墨净水干,苔点干湿浓淡交相辉映跃于画面,最后调整画面,哪里不足再加上去;云水处的勾染要小心,淡墨之中亦要富于墨色的变化。
四、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气质是包容博大坦然的,宁静中透露出一些超脱,不同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心灵感悟。
能否展现出作品意境是山水画格调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国画科,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要朝着“气韵生动”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以及书画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美学立场对“意境”一词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如:古代王维的画做出的意境被评价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北宋郭熙的画作被评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其中以“可游、可居”为最高境界,现代人常说到的画者画出的作品一定得是画者心生向往、想去停留、玩耍的地方,与其不谋而合,所以对意境的追求要坚持不断地手摹心追。
中国山水画重在写意,有时候仅仅是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千里江山,一张不大的纸上可以囊括绵延不断的山、绕山而流的小溪、冒着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山间盘旋飞过的几只小鸟、水中三两成群戏水的野,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毫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
本文两幅作品想表达一种淡泊明志的追求,所以设色较淡雅,留云雾之处比较明确,有意的去营造画面的空灵感,从而烘托出画面整体的意境。
意境营造是作者进行山水创作的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最高追求,它包含了作者的“情”和“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情境,二者在协调统一的过程中“情与理”“形与神”相互渗透、虚实相生、充满富有生命律动韵味的诗意空间,诱发和开拓人们的审美想象,其情意源自作者触景生情后直接、生猛、敏锐的感受和理性思考后审美修养、精神境界、人生感悟的表达欲望。若想成功的抒情达意需经过冥思苦想、认真经营,并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与形式才能达到目的,在山水画的修习道路上,只有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移情于物,才能创造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主客观相统一的作品意境。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山水画的学习内容浩瀚无垠,有些东西可以很具体,比如技法,有些东西却若即若离,这种主观上的东西因人而异便体现出了画者追求上的高低,事实上,一个画者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加强探索、努力完善,才能接近其艺术本真。
参考文献:
[1]肖斌.神领意造——从写生感悟到作品升华[J].大众文艺,2012,(24).
[2]胡肖肖.山水画创作之我思[J].美与时代(下),2018,(03).
[3]陰力溥.山水画写生的意象符号的发展衍变[J].艺术教育,2014,(12).
[4]王四清.中国山水画创作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5,(12).
[5]苟彬.山水画创作教学谈[J].文学界(理论版),2012,(04).
[6]张海莹.浅析山水画创作与构图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7]赵勇军.浅析中国山水画写生[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
[8]周建朋.新疆山水画写生的地域特征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9]甘冲冲.中国山水画构图审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10]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11]冉祥正.中国山水画入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王舒,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单位:新疆大学;学历: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