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20-09-10 07:22陈杰
今古文创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摘要】 外交部发言的翻译有着极强的政治敏锐性,而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是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准确地传递发言人使用文化负载词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本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以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同传稿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释意理论;文化负载词;外交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20-0091-02

2019年冬末至2020年春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袭向中国和世界,这是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威胁,也对世界经济和各国关系带来了猛烈冲击。在面对这一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不同的国家因为其价值观念的社会偏好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给国际社会的合作带来困难。外交部的发言代表国家形象,译者通过同传将中国的声音传到国际,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对待疫情的态度以及我们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译者需要着重注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于外交部发言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文章探讨引入释意理论,以该理论的翻译释意和检验与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同传翻译实例相结合,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进行细致分析。

一、释意理论

口译的释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的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提出。Seleskovitch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和对翻译理论研究分析出,在口译理解阶段和最终产出阶段之间存在一个意义与语言外壳脱离的阶段。他据此提出口译不是直接地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靠自身对源语言理解基础上的二次表达,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口译的理解/阐释(comprehension/interpretation)、脱离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和重新表达(reformulation)是一个“三角形的过程”。此后,Seleskovitch和Lederer在《释意翻译》一书中提出了释意论的“口译三角模型”(the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在该模型中,三角形的底部分别是语言一(language 1)和语言二(language 2),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一个意义(sense)阶段,位于三角形的顶端,即分离语言外壳阶段(deverbalization)。从释意理论的视角来看,口译过程不是机械地把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而是译者在自身对源语言进行脱离语言外壳的理解基础上,得出三角形顶端的意义(sense),再重新表达出源语言的意义和情感。

二、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这些词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一般只存活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正是因为这一我有你无的性质,使得其成为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负载词凝聚着中华传统灿烂文明,但汉英语系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巨大。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如果译者仅仅是机械地对汉语的表层意思进行语言转换,并不能准确传达出发言人的意义和情感。在外交口译中,译者更应当谨慎处理文化负载词,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展现大国文化。

三、释意理论指导下地文化负载词翻译

释意论认为译者翻译的是篇章,而不是语言,篇章描述表达的是事实、环境、思想、情感等。因为文化负载词是只存在于一种民族文化中,具备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我们在翻译时会发现目标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所以我们绝不能进行简单的机械的语言转换,应该利用释意理论,对源语言进行脱壳,把握其意义和情感,最终产出译文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实例1: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译文:Winter will eventually pass, and spring is sure to come.

评析:这句话英文原文出自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推特账号发布的首条推文:“No winter lasts forever, every spring is sure to follow.”意思是:没有什么困难和痛苦是不可战胜的,最终希望和温暖都会到来。其中“冬天”象征着自己遇到的痛苦、挫折或者不幸的事,“春天”则象征着希望,同样也意味着冬天的结束,也就是痛苦和苦难的结束。根据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言外壳,在大脑内生成意义(sense),最后产出时根据自身经验积累可以联想到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创作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这句话同样告诉人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坚持下去,这些困难一定会被战胜,春天总会如期而至。所以可以将“冬天”直译为“winter”,“春天”直译为“spring”,听者也同样能够理解中国对于战胜疫情的信息和决心。

实例2: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等国雪中送炭,迅速派专机将急需的医疗物资送抵武汉。

译文:Russia, Belarus and the ROK swiftly delivered badly needed medical supplies to Wuhan through chartered flights.

评析: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一般来说,成语都有出处。源语言中的“雪中送炭”出自宋朝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一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宋太宗赵光义体恤民情,关心贫苦,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天降大雪,他身在皇宫中突然想到有些贫穷的老百姓可能在受冻,于是命令官员给他们送去粮食和炭火。这个成语也是一个文化负载词,原意指下雪天给别人送炭火取暖,比喻帮助急需帮助之人。发言人在此处使用是感谢俄罗斯等国在疫情期间给予中国的帮助是非常及时且必需的,译员运用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保留非语言的意义(sense),选取“swiftly”和“badly”两个副词巧妙地表达发言人对俄罗斯等国在中国危难期间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的感谢,简洁而达意。

实例3: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举措迎击疫情。

译文: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ments,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the whole nation is battling the epidemic 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 Nothing short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rigorous and thorough-going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評析:“壮士断腕”出自唐朝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成语意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马将其截断,以免毒性蔓延至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果断不害怕。这里如果直接字对字翻译为“cut off the wrist”,可能会使听者难以理解,甚至引起歧义,造成场上紧张不安的气氛。外交发言政治敏锐性高,就算是微小失误,译者也要尽可能避免。根据释意理论,“腕”在语境中只是一个宏观的符号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可以舍弃“腕”这个符号,提取这一文化负载词在语境中的意义(sense),即全中国所有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甘于牺牲的精神。译者用两个名词“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简洁贴切。

实例4: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译文:Fei Xiaotong, a renowned Chinese sociologist, envisioned a world in which countries treasure their own distinct heritages,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and promote shared prosperity.

评析:在外交发言中,有时会有一些古诗词或者文言文,这类文化负载词往往有着深刻的寓意,是口译翻译的一大难点,这要求译者有较深厚的文学语言功底,随机应变,把源语言翻译为易懂的目标语言,实现跨文化交流。原文这句话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总结出了这十六字箴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要先发现自身美,然后才能发现、进而欣赏其他人的美,最后通过互相欣赏、赞美,达到一致和融合。译文用“envisioned a world”起笔,后面修饰“world”,每个国家都珍惜各自的特色文化,再去欣赏他国文化从而促进共同繁荣。没有拘泥于原文格式,译者获得了发言人的欲说之言,即非语言的意义(sense),把人与人翻译成国与国,高效的传递了发言人的信息。可见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以贯之,不仅拉近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也展示了文明古国灿烂的哲学思想。

四、小结

不平凡的2020,中国凭借制度优势,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全面复工复产,而海外大部分地区疫情仍然反反复复,对于中国的流言蜚语也是此起彼伏。在这个特殊的时段,中国对外交流愈发频繁,外交部发言字斟句酌,所以作为译者在翻译时亦需反复推敲,不仅要准确传递发言人要表达的意思情感,还需要展现中国在面对这种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大国风范和气度。在进行实际的口译时,译员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听辨理解源语言、整合信息、短时记忆、再至目标语言的重构和生成,而外交发言涉及政治,其中的文化负载词存在排他性,更对译者能力提出挑战。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应脱离源语言外壳,译者应跨越语言符号,结合主观内省和经验积累,产生情感意义,最后以目标语言输出。本文所有的实例皆取自于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样本较小并没有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只是简单地运用释意论探究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王正毅.物质利益与价值观念——全球疫情下的国际冲突与合作[J].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20,(3).

[2]王斌华.口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朱立春.中华成语故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陈颖子.释意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语文学刊,2016,(10).

作者简介:

陈杰,男,汉,江苏淮安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
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