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弦索乐种之一,它流行在鄂西北的襄阳一带,盛行于老河口、襄阳、谷城等县市。它与河南板头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本文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述老河口丝弦对河南板头曲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老河口丝弦;河南板头曲;乐种;丝弦;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67-02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弦索乐种之一,它流行在鄂西北的襄阳一带,盛行于老河口、襄阳、谷城等县市。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悠久、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河南板头曲是中原弦索乐重要的乐种之一,与江南丝竹、山西五台山音乐、福建南音齐名,其影响深远,潮州诗弦乐、广东音乐、以及老河口丝弦都受有河南板头曲音乐的影响。河南板头曲是大调曲子(鼓子曲)的衍生物,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既有开场曲和前奏曲的意思,又可让乐师们起到活动手指和调整琴弦的作用;也可在演唱中间演奏,以变换现场气氛助兴之用。老河口丝弦来源于河南板头曲,在清乾隆年间被一些经商或路过的河南人带入老河口,由于长期的演变,源自河南的丝弦乐深深地烙上了鄂西北的印迹,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襄阳地区临近河南,在地域划分上很多地方都与河南接壤,风俗习惯文化传承上也有很多都接近于河南。襄阳的很多地方音乐都和河南音乐有分不开的联系,如:襄河道坠子、襄阳花鼓戏、湖北越调等都继承和融入了河南的音乐。老河口丝弦在乐曲继承、乐队编制、学艺特点、行艺风格都基本上继承了河南板头曲的特点,由于长期的演变,在音乐风格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老河口丝弦对河南板头曲的继承
老河口丝弦对河南板头曲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曲目的继承、乐队编制的继承、传艺特点和行艺风格的继承。
(一)曲目的继承
根据查阅资料和田野调查,老河口丝弦所演奏的曲目,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曲牌,共有22首曲目:《高山流水》、《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打秋千》、《大全》、《打雁》、《大起板》、《葡萄架》、《昭君和番》、《鸿雁捎书》、《萧妃舞》、《赏秋》、《大救驾》、《叹颜回》、《寒鹊争梅》、《哭周》、《小乔哭周》、《思乡》、《思春》、《思情》、《闺中怨》(老河口市)、《闺中怨》(襄樊市)。河南板头曲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乐种,曲目丰富,记录有河南板头曲曲谱的集成有很多本,其中“曹东扶筝曲集”就有很多个不同的版本,但是经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筝曲集中,对河南板头曲的曲目和记谱是大同小异的,多数是相同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本书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1]、曹永安和李汴编的《曹东扶筝曲集》[2]、朱金键的《河南板头曲赏析》[3]。其中第一本书:《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收录了河南板头曲的乐曲117首,最为齐全。第二本书:河南筝曲《曹东扶筝曲集》收录的河南板头曲有独奏曲22首。第三本书:朱金键《河南板头曲赏析》,共收录了18首乐曲。其中独奏曲有6首。
通过对比之后发现老河口丝弦的全部曲牌名称,都可以在河南板头曲中找到出处,找到源头。前人已有研究老河口丝弦曲目来源的研究:“老河口丝弦的曲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规模的移民性传播,因为清代老河口市镇的崛起和河南地区黄河流域的泛滥,河南的移民将板头曲及大调曲子带入了老河口。该种传播方式奠定了老河口丝弦的曲目得以被老河口的群众广泛接受;另外一种为艺人行芝的交流性传播,如河南的艺人汤印候及曹东扶来往于老河口与河南之间就促使了板头曲的曲目传播到老河口。所以老河口丝弦的曲目大部分来源于河南邓州,是移民迁徙和艺人行艺的方式传入,再经过王直夫及老河口国乐研究社成员的整理和保存得以存留下如今的这些曲目。”[4]
(二)乐队编制的继承
经过查阅各类资料记录所知:老河口丝弦和河南板头曲在乐队编制上有着很多的相同点。
1.乐队组成:乐器组合主要是围绕着古筝、琵琶和三弦这三大件来搭配,独奏为古筝、琵琶、三弦这3种弹拨乐器。合奏则加入二胡、月琴、洞箫、竹笛、八音鼓等。
2.演奏形式:老河口丝弦无论是合奏或者独奏,其形式都为坐乐,从未有过站立或者行走演奏的情况。不仅演奏时为坐乐其演出场所一般都会在厅室或者堂舍中,比如茶馆、私家宅邸、祠堂这类场所。
3.演奏场合:演奏场合主要集中在大大小小的茶馆中,演奏者们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老河口丝弦的大小乐队组合和坐乐的演奏形式,以及“雅乐”的风格,决定了其演奏场合在室内更适宜于演出的效果。
随着老河口丝弦“非遗”申报成功,老河口丝弦成为老河口地方音乐的代表,经常在很多公开场合进行演奏和展示。如参加老河口市每年一度“梨花节”演出,应邀参加各类的公开展演的演出、风景优美的公园演出、参加市里的各类大小的舞台演出。但是其宗旨,一直没有变:不以盈利为目的,演奏只為自娱自乐。只是在现在增加一项社会责任:发扬国乐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的民族音乐。
(三)传艺特点和行艺风格的继承
老河口丝弦的传艺特点和其他民间音乐是一样的,都是靠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在早期都是运用的工尺谱。即使现在有了专业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参与到记谱中来,但是口传心授这种方式仍然在沿用,访谈中老河口丝弦的传承人余家冰说:“教的时候谱子只是个大概,关键的韵味还是要我唱出来让他们听会了才行,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有味道,才像我们的老河口丝弦。”老河口丝弦的行艺风格、生存模式和河南板头曲如出一辙,呈现出这几个特点:1.不以盈利为目的,演奏丝弦是自娱自乐的行为。“大调曲子一般多是家境较为殷实的地主、商人及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在闲暇时以自娱演唱的形式进行,他们往往聚在某人家的客厅或者茶馆中演奏和演唱,相互进行交流切磋、自娱自乐、以曲会友,彼此间以‘曲友’相称。”[5]
2.演奏和欣赏老河口丝弦的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这点从老河口丝弦的曲目分类就可以看出来:《陈杏元落院》、《哭周瑜》、《苏武思乡》、《高山流水》等,都是以历史、三国、列国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为主题。演奏和演唱追求的是高雅的风格。不懂得一定的文化修养的人,难以融入其中。
3.演出的最好的场所是茶馆。老河口丝弦是坐乐,三五个知己相聚一起谈谈心,奏奏乐,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所以茶馆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场所。
二、老河口丝弦对河南板头曲的发展
老河口丝弦和河南板头曲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传承,老河口絲弦在鄂西北慢慢随着地域的影响,语言的不同,老河口丝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戏曲和曲艺,按照当地人们的习惯,都有“依字行腔”的规律,否则语言上的不通,很难为当地老百姓所接受和流传开来。老河口丝弦的第三代传承人余家冰对此现象曾说:“河南的丝弦粗犷、质朴,但喝着汉江水长大的民间艺人,将其‘改良’演奏得温润、委婉和细腻。”这个委婉和细腻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1.曲谱的改编:老河口丝弦的乐曲和若干同名的河南板头曲的曲目比较可以发现,老河口丝弦的曲目里面把很多偏音,改成了正音级的成分。以《高山流水》为例:
很多偏音如“4”改成了“5”,“7”都,改成了“1”,这样在整个音乐风格上更加符合南方人音乐的欣赏观念。
2.演奏技法的改变:老河口丝弦更加偏重于“静”和“雅”。老河口丝弦的主奏乐曲是古筝、琵琶和三弦。古筝在老河口丝弦乐器的摆放位置是在第一排的中间位置,占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古筝右手戴上义甲是近代几十年才有的习惯,可是要演奏原汁原味的老河口丝弦,最好是不戴指甲,这样才能使老河口丝弦的音乐中保留清新、淡雅的风格。王直夫先生称这种演奏技法叫做“指肉相连”,这样可以使演奏出来的音乐显得更加柔美、音色更加纯净,因为有着这两个方面的改变,所以老河口丝弦在韵味上听起来却比河南板头曲要清婉许多。
因为在音乐的处理和演奏的技法的改变,所以老河口丝弦从整体风格上较之河南板头曲,更加清丽优雅。传统是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老河口丝弦乐兴于古都开封,由经商或路过的河南人带入老河口,距今已有400年,随着时光流逝,源自河南的丝弦乐深深地烙上了鄂西北的印迹。老河口丝弦是对河南板头曲的继承,更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老河口丝弦不仅是一个地方的乐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痕迹,要对此毫无保留继承下去,好好地保存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弘扬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M].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7.
[2]曹永安,李汴.曹东扶筝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朱金键.河南板头曲赏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0.
[4]杨浩.老河口丝弦与中产阶级[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张庆华.河南板头曲之传承研究[J].中国报业,2014,6.
作者简介:
何林慧,女,湖北黄冈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