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命名考释

2020-09-10 07:22曾亚姚素华
今古文创 2020年31期
关键词:枸杞命名

曾亚 姚素华

【摘要】 枸杞得名,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几类主流说法的考释,至今未有一说能准确阐述“枸杞”之名的由来。结合现代植物学对枸杞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其根、茎、叶等器官性状的深入了解,“枸杞”之名中“枸”取象于根,取音于“狗”,“其树根盘错”如犬;“杞”取象于茎,其“茎如杞之条”,应为“枸杞”命名之理据。

【关键词】 枸杞;命名;考释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1-0059-03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范畴化视野下植物科学分类词的认知研究”(14WLH32)。

在民间,枸杞是中药枸杞子和宁夏枸杞等枸杞属植物的统称,为历代本草所记载。在植物分类学中,枸杞属植物在我国有7个品种和3变种,其中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北方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 var. potaninii (Pojarkova) A.M.Lu)都有藥用功能。而“枸杞”单指Lycium chinense Miller这一物种,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浑身是宝,用途广泛,果实中药称枸杞子,药用功能与宁夏枸杞同;根皮中药称地骨皮,有解热止咳之效用;嫩叶可作蔬菜;种子油可制润滑油或食用油;由于它耐干旱,可生长在沙地,因此可作为水土保持的灌木。

一、释名

关于枸杞命名理据,众说纷纭,取象各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枸”之得名

1.取象于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枸、杞两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李氏详细描述了枸杞的植物形态,提出“枸”的理据是基于植物上的刺类似于枸树。同时也提道:“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历史上有枸杞形态像狗的说法,但并未详述枸杞如何“形如犬”,也未对其是否准确进行判断。

2.取象于根

史料中有不少关于枸杞形态与狗形态具体关联的记载,主要认为枸杞根的形态与狗相似。如明代吴文炳《药性全备食物本草》曰:“枸,狗也。”《尔雅》云:枸杞“其根久如狗形,服之大有灵异。” 《证类本草》引《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于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

《本草药名汇考》较为详尽的例证了该说法,引《雷公炮炙论》:枸杞“其根形似物形状者为上。”引周密《浩然斋日抄》:“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状如獒状,驰献阙下,乃仙家所谓千岁枸杞,其形如犬者。”引唐刘禹锡诗《枸杞井》:“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型。”认为“枸杞之根,尤其是年深者,多盘根错节,形状各异,如骨,如筋,如龙,如蛇,如犬”,是“枸”取象之源。

(二)“杞”之得名

1.取象于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云:枸杞“茎如杞之条”,认为枸杞的茎条类似于杞树的枝条,故得名“杞”。

《本草药名汇考》记载:“ 《毛诗传》名枸檵,《神龙本草经》名枸忌,《本草经集注》名苟起, 《本草衍义》名枸棘,音近相转也。《方言》卷三:‘凡草木刺人,自关而西谓之刺,自江湘之间谓之棘。’”亦认为枸杞茎枝多刺,“杞”取象于茎,但“杞”“檵”“忌”“起”等名皆来源于“棘”的音转,应为“枸棘”,而未与“杞”树有何关联。

2.取象于果实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云:“杞,枸檵。禮記鄭注亦云。芑,枸檵也。郭注爾雅云。今枸杞也。是則枸檵爲古名。枸杞雖見本艸經,而爲今名。許檵篆下當云。枸檵杞也。杞篆下當云。杞枸檵也。乃合。今本後人亂之耳。”认为 “枸檵”为古名,“枸杞”为今名,“杞”即为“檵”,是今人乱用导致。基于此,李静等认为,“檵”字从外形上看可视为树木之上长有许多果实,代表枸杞这一植物的形态特征与植物的真实名称。

二、考证

以上各种说法虽然各有差异,但可以看出“枸杞”二字的解释本质上都是通过象形或取音而来的。

(一)“枸”之考证

1.取象于茎

“枸”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枸,木也,可为酱。出蜀。从木句声。”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枸,木也。可爲醬。出蜀。史,漢皆云枸醬。詳艸部蒟下。從木。句聲。按小雅:南山有枸。毛曰。枸,枳枸也。枳枸卽禮記之椇。許於枸下不言枳枸。椇字亦不錄。”《说文解字注》虽然对“枸”这一物种具体指称有了一个更详尽的说明,认为“枸”即“枳枸”亦即“枳椇”,但“枸”“從木”何以是“艸部蒟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枸”解释为:①jǔ 枳椇,一种落叶乔木。《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枸,北山有楰。”② jǔ 木名,果实可做酱,出蜀中。《史记·西南夷列传》:“南越食蒙蜀枸酱。”③ gǒu 枸杞,果实可食用或入药。

《金史·地理志上》:“产铁、金三棱、枸杞。”可知,古书中的“枸”,从物种而言,除“枸杞”外,“枸”可能指“枳椇”或一种不同于枳椇,出自蜀中,果实可做枸酱的木本植物。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四附二“蜀枸酱入番禺考”专就“枸酱”进行了考证,认为《史记·西南夷列传》为蜀地枸酱经夜郎行销至番禺最原始的资料,而“六朝以下书记此事者,乃作‘蒟酱’字。《蜀都赋》与《华阳国志》本作‘枸酱’,唐、宋以来写、镌者亦皆改作蒟。此大误也,首当正之。”

史书记载的“枸酱”或“蒟酱”可“分别蒟蒻、枸酱、扶留为三物”,并经系统考证和分析后确定蜀中特产“枸酱”为枳椇酱或是枸杞酱,而非蒟蒻酱或扶留酱。

由此可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枸”字的第②项解释中“果实可做酱”的未知木本植物实为第①项的枳椇或第③项的枸杞,成为独立的释义项是多余的;《说文解字注》认为“枸”应“詳艸部蒟下”,亦应是对枸酱不甚了解,混淆了“枸”与“蒟”,“枸杞”中“枸”的得名实则与“蒟”并无直接关联。

《现代汉语词典》对“枸”解释为:①gōu 枸橘,即枳。② gǒu 枸杞,落叶灌木,叶子卵形或披针形,花淡紫色。果实红色,叫枸杞子。果实和根皮可入药。③jǔ枸橼,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有短刺,果实、种子、叶和根都可入药,也叫香橼。

对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枸”今指芸香科柑橘属的香橼(Citrus medica L.)或枳(Citrus trifoliata L.),古枳椇之义已消亡,古今之“枸”,除“枸杞”义相同外,其他义已无交集。根据《中国植物志》的描述,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高大乔木,高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有明显白色的皮孔。”古籍中,汉末刘德注《汉书》枸酱云:“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三国韦昭《史记集解》引其《汉书音义》,谓“枸木似谷树,其叶如桑叶。用其果作酱,酢美。”陆玑在东晋时撰《诗草木虫鱼疏》云:“枸树高大如白杨,子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蜀人以为酱。”

从古今对对枳椇的描述来看,古今枳椇所指应为同属物种。然而枳椇虽为“树”,但未见有“棘”类性状 。枸树无刺,枸杞如何“棘如枸之刺”?故“枸杞”中“枸”的得名实则与枸树无直接关联。

2.取象于根

《本草药名汇考》认为枸杞之根如犬,是“枸”取象之源。现代植物学研究认为,枸杞的根系通常包括主根、侧根和须根3个部分。主根呈圆柱形,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3cm,有分枝,直径0.1-1cm。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外皮粗糙疏松,有不规则的纵波纹及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不同枸杞根系生长幅度具有较大差异。枸杞根长、根投影面积和根表面积分别与枸杞枝长、枸杞枝粗度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枸杞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枸杞根系随着树龄增加,根系的主、须根长及根冠直径都呈增加趋势,树龄13的枸杞树主根长可达130cm。

由此可见,现代植物学研究能够支撑《本草药名汇考》对枸杞根的描述,尤其从形态和颜色方面而言。

(二)“杞”之考证

1.取象于茎:杞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杞”的解释为:①树名。杞柳。《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②灌木名。枸杞。《诗经·小雅·杕杜》:“陡坡北山,言采其杞。”③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由此可知,李时珍“茎如杞之条”之说中“杞”应指杞柳。

陆机《疏》描述杞柳为:“杞,柳属也,生水傍,树如柳,叶粗而白色,理微赤。今共北淇水傍,鲁国泰山汶水边,纯杞也。”《中国植物志》描述为: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杨柳科柳属植物。灌木,高1-3米。树皮灰绿色。小枝淡黄色或淡红色,无毛。叶近对生或对生,椭圆状长圆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产河北燕山部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及东南部。生于山地河边、湿草地。由此判断,古今杞柳应为同属植物。

结合《中国植物志》对枸杞茎、叶的描述:枝条细弱,弓状弯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纵条纹。叶纸质或栽培者质稍厚,单叶互生或2-4枚簇生,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可见杞柳与枸杞枝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李时珍“茎如杞之条”的论断也不无道理。

2.取象于茎:棘

《本草药名汇考》认为枸杞“茎枝多棘刺,故以‘棘’名”,“杞”与“棘”,音近相转。

对于枸杞茎是否有“棘”,古人也存在争论。李时珍虽认为枸杞茎是有棘的,但也提到“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的观点,同时也列举了前人对该观点的不同看法:“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宗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其实一物也。”“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则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

《中国植物志》对枸杞属植物性状已经做了准确的描述:“灌木,通常有棘刺或稀无刺。”可见,枸杞有“棘”是普遍现象,无刺枸杞虽存在,但极其稀有,更非作为独立物种存在。然而,虽然枸杞普遍有“棘”,同时“枸棘”一名在古书中也多有提及,但在古汉语中皆没有应用实例,仅部分辞书或者药书中提及是枸杞的异名。如果按照《本草药名考释》的说法,“枸棘”应该存在大量的语用实例,至少在某一个时段之前是广泛应用的。因此,“杞”“檵”“忌”“起”等名都来源于“棘”的音转之说是经不起推敲的。

3.取象于果实

《说文解字》云:“枸杞也。从木,繼省聲。一曰監木也。古詣切。”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汉语(现代/古代)语料库》收录“檵”古代汉语8处,其中3处直接或间接引用《尔雅·釋木》的表述:“杞,枸檵。”古书未见有枸杞之外的解释,而“枸杞”古今广为使用,说明“枸檵”指“枸杞”本为小众所采纳,为“枸杞”的异名,以异名来释本名本不可取,加之“檵”字源无法考证,简单将字形与果实形态关联还是过于主观。

三、结语

枸杞得名,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几类主流说法的考释,李时珍“棘如枸之刺”、《本草药名汇考》“杞”“檵”“忌”“起”等名“皆为‘棘’之音转”等说法都缺乏依据,经不起推敲,前人未有一说能准确解释“枸杞”之名的由来。

但枸杞根形态、颜色等特征能够支撑对其“犬形”的联想,同时枸杞茎叶特征与杞柳确有相似之处。因此,结合现代植物学对枸杞的研究成果,综合《本草药名汇考》及《本草纲目》对枸杞的释名,“枸杞”之名中“枸”取象于根,取音于“狗”,“其树根盘错”如犬;“杞”取象于茎,其“茎如杞之条”,应为“枸杞”命名之理据。

参考文献:

[1]李静,余意,张小波等.药用枸杞本草考证[J]. 世界中医药,2019,14(10):2593-2597.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DB/OL].http://frps.iplant.cn/,2019.11.

[3]李时珍.新校注本《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水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415.

[4]吴文炳.药性全备食物本草(卷四)[M].谭阳:谭阳书林,1644.

[5]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45.

[6]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55-456.

[7]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许慎.说文解字[M].柴剑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320-322.

[9]王力,岑麒祥,林寿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16-32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撰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60.

[12]钱鑫.枸杞根质量标准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3]梁晓婕,安巍,戴国礼等.不同枸杞品种(系)的根系生长特征[J].北方园艺,2018,(22):149-153.

[14]赵营,罗建航,陈晓群等.宁夏枸杞园土壤养分资源与枸杞根系形态调查[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47-50,57.

[1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1.

[1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漢语(现代/古代)语料库[D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2019.12.

作者简介:

曾亚,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工作。

姚素华,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枸杞命名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小常识
枸杞怎么吃,营养最有效
采枸杞
五招挑出好枸杞
红枸杞与黑枸杞哪个补肾效果更好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吴祖泽星”正式获得国际命名
枸杞嚼着吃最补肾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