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襄阳地处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线要冲,其交通便利、山川形胜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唐代诸多诗人在此留下大量诗文,吟咏襄阳的自然风物、历史遗迹,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学景观。这些文学景观主要包括先贤遗迹、亭台楼阁和自然山川。
【关键词】 唐诗;襄阳;文学景观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48-02
“襄阳”之名首次出现于《汉书·地理志》,其建城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分封于南阳盆地的邓国都城即为襄阳建城之始,自西周至秦汉,襄阳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政治、军事方面的地位均十分重要。自东汉以降,因南北交往日益频繁,襄阳在古代中国军事地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严耕望先生认为古代中国有三条沟通南北的交通主线,而这三条主线中尤以中线为重,“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邓,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襄阳地处中线之中,其交通要冲之地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古代诗文中不乏对襄阳繁荣盛况的记述,如张九龄《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碑铭》:“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豪,今则一都之会。”李骘《徐襄州碑》:“襄阳,荆鄂十道之要路,公私来往,充给实繁。”
襄阳不仅凭借交通便利促成了其经济、文化的繁荣,更以其山川形胜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的游弋与流连。他们吟咏襄阳的自然风物、名胜遗迹,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尤其在唐代的诗歌中,襄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大兴指出:“文学景观就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正是诗人们的吟咏,为襄阳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色彩,同时也使得物理的自然景观化为有生命灵性的文学景观。唐诗中的襄阳文学景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贤遗迹
唐诗创作中出现的先贤遗迹主要有习家池、羊公碑、杜预碑等。
(一)习家池
习家池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于凤凰山南麓营造府宅,修筑亭台池堤,引泉水入池并于池中央垒砌钓鱼台,故名“习家池”。西晋时镇南将军山简驻守襄阳,常率众饮酒于此,醉酒后自称“高阳酒徒”,因此又名“高阳池”。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读书著史,所著《汉晋春秋》为历代史家所重,也使得习家池更负盛名。习家池地处凤凰山南麓,群山环抱,亭台掩映,鸟语花香,水流涓涓,风景清幽,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唐时的习家池也是李白、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诗人时常游历的地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李白《襄阳曲·其四》:“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借山简醉饮习家池的典故,表现了作者潇洒背后的辛酸悲苦。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不仅描写了习家池的绮丽繁华,“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同时借景抒情,并借西晋山简醉饮习家池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仕途上遭遇打击后萌生“归隐江湖”想法,“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皮日休《习池晨起》:“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该诗兼工带写,习家池凉爽清风、清晨鸟语、荷花映日、钓船游鱼,组合成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田园画卷。此外,现存唐诗中,杜审言、岑参、李益、李颀、李百药等诗人也留有关于习家池的诗作。
(二)羊公碑
羊公碑,又名“堕泪碑”,为纪念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之碑,据《晋书·羊祜列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因羊祜功绩卓著又深得民心,唐代诸多诗人登临岘山拜谒时都免不了感时伤懷。据统计,唐诗中提及羊公碑的达27首之多。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诗人其时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与诸多好友一同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之句,不禁感概万千,想到昔日羊太傅功德卓著、流芳千古,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又不免黯然神伤。就此,寻访凭吊羊公碑成为襄阳文学景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张九龄在《登襄阳岘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此外,吟咏羊公碑,表达心思先贤、感怀自身际遇的唐代诗作还有:元稹的《襄阳道》、贾岛的《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崔湜的《襄阳作》等。
此外,杜预碑也频频出现在唐诗中。杜预碑,相传西晋大将杜预欲让后世知其生前功绩,留名千古,遂刻石碑二,一立岘山之上,一沉万山之下,后世文人因而多用此典故来缅怀前人事迹。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杨巨源《襄阳乐》、李百药《王师渡汉水经襄阳》、鲍溶《襄阳怀古》等。
二、亭台楼阁
襄阳名胜古迹众多,亭台楼阁也成为唐代诗人歌咏的重要对象,在唐诗中出现的亭台楼阁景观主要有岘山亭、昭明台、夫人城等。
岘首山为古代襄阳重要标志,也是襄阳最早的公共游乐场所之一,魏晋时期山上就已建有供人游乐、休息、送行的亭阁,原建有六角七层高27米的楼阁,称为“岘山亭”。司空曙《登岘亭》:“岘山回首望秦关,南向荆州几日还。今日登临唯有泪,不知风景在何山。”诗人一生际遇坎坷,登临岘山亭,南眺荆州,北望秦关,不禁感慨丛生。同样登临岘山亭,感怀身世的还有崔元范《李尚书命妓歌饯有作奉酬》:“羊公留宴岘山亭,洛浦高歌五夜情。独向柏台为老吏,可怜林木响馀声。”此外,吟咏岘山亭的唐代诗作还有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孟浩然《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元稹《思归乐》等。登高望远,寄托忧思,是古诗常见意象。登上岘山亭,俯瞰襄阳全景,登亭远望,自然就成了诗人感怀伤时、寄托情怀的最好方式了。
昭明台,为古襄阳城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萧统颇有文学造诣,辑《昭明文选》,故原名“文选楼”。因昭明太子生于襄阳,与襄阳渊源深厚,且编选了《文选》这一诗文集,唐诗中多有提及,如李益《送襄阳李尚书》:“俗称春秋学,词称文选楼。”诗人凭吊感怀的同时,也肯定了昭明太子萧统在文学上的才华与造诣。另有齐己《闻贯休下世》、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也咏及此台,众多诗人的吟咏,不仅增添了昭明台的人文色彩,也使其成为襄阳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之一。
夫人城原为依襄阳古城临时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外城,太元三年,前秦皇帝苻坚令将领苻丕率军分四路进攻东晋重镇襄阳,时任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为加强城墙防卫,亲自登城巡视,召集全家女眷并动员城内妇女在西北角旧城内加紧修筑了一道长二十余丈的新城,最终保住了襄阳城,故名“夫人城”。这一巾帼英雄故事为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如岑参《判官赴襄阳道》:“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崔湜《江楼夕望》:“公子留遗邑,夫人有旧城。”
三、自然山川
襄阳山川环绕,河流众多,自然景观丰富。唐诗中对这些自然山川形胜多有描绘,主要有岘山、鹿门山、汉水、隆中、檀溪等。
岘山东临汉江,北望襄阳城,向南蜿蜒起伏,背靠大荆山,为古襄阳城南部的重要屏障,不仅风景秀丽,且遍处古迹,历来为诗文家所吟咏。唐代诗文中就提及70余次。如孟浩然《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岘山江岸曲,郢水郢门前。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诗中岘山与汉水遥相呼应,不仅使得意境开阔,也很好地寄寓了诗人思想情思。除孟浩然外,李白、杜甫、皮日休、刘禹锡、韩愈等诗人也多次在诗作中提及岘山、汉水。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水,与岘山隔江遥望,与周围诸山连为一体又各具姿态,成为襄阳胜景。此处不仅风景秀丽,且因汉末名士庞德、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隐居于此而闻名。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众多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名人雅士,络绎不绝往来于此的唐代诗人在此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如孟浩然《登鹿门山》先描绘赴鹿门山沿途风景,进而借景抒情,抒发对前辈隐士高人的艳羡之情。李白、白居易、马戴等也曾多次登临鹿门山,并留下诗作,如《寄襄阳王公子》《游襄阳怀孟浩然》等。
除岘山、鹿门山外,汉水、隆中也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景观。汉水又称汉江、沔水,在诗中诗人们往往借景寄情,如李百药《渡汉江》、梁洽《观汉水》。隆中风景优美,因诸葛亮曾隐居于此而闻名遐迩,也吸引着文人骚客留下诗句,如崔道融《过隆中》。檀溪位于襄阳城西南,按《水經注》记载,檀溪当为今襄水,自古以来应为襄阳胜景之一,兼因刘备马跃檀溪的神奇故事,自唐以来,举凡到襄阳的文人墨客,必到此抒怀吊古,咏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情的妙诗佳章,如胡曾《咏史诗·檀溪》等。
总之,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景观众多。其中的唐诗创作在丰富襄阳景观旧有意涵、制造新的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使得众多文学景观得以生成,从而增加了襄阳的文化内涵,使原有景观融入了颇具魅力的诗情。
参考文献: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039.
[2]熊飞.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993.
[3]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4591.
[4]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80.
[5]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刘子骧,程发义.历代咏襄阳诗萃[M].襄阳:襄阳县志办公室,1984.
作者简介:
曹倩(1988-),女,湖北黄石人,文学硕士,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