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尽美、尽善”音乐思想探析

2020-09-10 07:22高杰
今古文创 2020年40期
关键词:孔子

【摘要】 对于孔子“尽美、尽善”这一评价,本文着重以复古视角,分别从“美”和“善”进行探析:“美”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艺术标准,艺术的展现与人的艺术标准共同形成美的理想;“善”是孔子音乐视角下的政治思想,艺术形式与展现内容相融合,达到和善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孔子视角阐述对《韶》和《武》评价的客观状况,根据史实纵横探析孔子音乐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 孔子;尽美尽善;音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69-03

一、孔子“尽美、尽善”概述

“尽美、尽善”出自《论语·八佾》,原文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虞舜时期乐舞,《武》是武王时期乐舞。原文大致译为: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针对孔子的这一评价,在音乐美学的视角下,结合典故时代背景,引用两家注解:一是朱熹注曰:“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二是杨伯峻认为“美为声音之音,善为内容之实”。由此可知孔子区别《韶》和《武》的关键是“美”和“善” ①。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美”与“善”孔子就已经给予了一定的定义与区别。孔子的侧重点在哪?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获知,孔子对《韶》乐的喜爱达到了制高点。对于这一观点,历来多种注解有着不同的观点,一是何宴《论语集解》:“周生烈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忘于肉味也。’”是周生烈认为,孔子因为观赏了《韶》,感受其乐之美妙,舞之宏大而“忘乎肉味”。二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在齐国,和齐太史讨论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多出“音学之”三字。三是朱熹《论语集注》认为,造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结果,主要不在于音乐本身的美,而是他学习太专注了。以上注解虽然观点各异,但潜在的共性是孔子对《韶》的喜爱已达到极致的地步,说明孔子对《韶》的推崇高于《武》。疏知《韶》《武》只是六代乐舞②中的两个,追溯古代音乐史得知,这六种大型乐舞均有各自庞大的音乐体系,然而最为完整、流传时间最长的实属《韶》《武》乐,随着时间推移,直至隋唐时期,各代仍然沿用、演奏改编后的《韶》《武》乐,只是随着朝代需要,失去了它最原始的面貌。由此,进一步挖掘到了这两类乐舞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或者说是“尽美”“尽善”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古人的一种美学思想。

至此,本文已大致分析了“美”和“善”是有很大的区别,“尽美、尽善”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于后世的影响和不同学术的推论,哪种更符合当时历史实况,哪家更贴近音乐审美视角,本文暂且不做他论。接下来,本文将对孔子“美”和“善”分别进行阐述,以古代音乐美学视角,浅析孔子当代的音乐思想观点。

二、“美”是潜意识中的艺术审美标准

要从古人的视角来看待“美”。古代的“美”和现在人们理解的“美”,是有很大差异,现如今所说的美,是单方面审美,实际是曲解了“美”字原本含义,单从字面上讲,古代“美”字的词性不同,它指代的范围和意思也不一样。《说文》中有以下几种解释:“美,甘也。”引申为凡是好的都是美;“羊大则肥美。从羊大”是体积的大小,以大为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意为主导的就是美;还有“美譱義羑皆同意。”意为美、善意思相同③。从字意的演变可以推断远古时期的人们并没有现在的美学观念,所谓的“美”,实际上是有着社会功能或人文功能的一种表现,可以理解为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对后世的美学奠定了基础。

孔子评价《韶》《武》的“美”是相同的概念。乐④在历史的变革一直都属于服务于社会的附属品,直至商、周时期,美学的概念才逐渐显现出来。《礼记·乐记》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就是说乐中散发出来的美,根本上讲是起始于人们的内心,古人对好事物的主观意识形态就是他们潜在的审美标准,它的前身如上文所讲,理解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界线。孔子在观乐时主观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反映,所说的“尽美”正是如此。在主观意识形态上,《论语·卫灵公》中可见,子曰:“辞达而已矣”。是说语言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意思就算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是形容房屋的美;推知孔子在觀《韶》和《武》后,做出“尽美矣”的一致评价,是出于自己欣赏乐舞时的意识判断标准,这种标准也标志着“美”不再完全依附和服务于社会,从而凸显出了审美的独立性;客观艺术形式相对主观意识形态容易理解,尽美的原因是孔子观《韶》时,被乐的音调、节奏、旋律、场面等艺术形式所感染,乐舞所展现的美,远远超出了孔子对乐的认知,导致主观的审美意识形态受到强大冲击,从而引起了主观意识形态的共鸣,朱熹注“美者,声荣之盛”。杨伯峻认为“美为声音之音”,都有此意,好似乐器的独奏和合奏,给人带来的视听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孔子赞叹“尽美矣”。

三、“善”是音乐视角的政治标准

“善”是“仁”的音乐层面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会真正懂得礼仪和音乐。”这种理解有很大偏颇,是用片面代全面,不能诠释“仁”“礼”“乐”的真正意义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多少会有些唯心主义色彩。其实在孔子实施“仁政”中,“善”只是“仁”的一种表象,只要回顾历史,就能找出“善”的表述领域。《礼记·乐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意思是“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在大功告成以后才制定乐,在社会安定以后才制定礼。他的功劳越大,他所制的乐也就越完备;他的政治越安定,他所制的礼也就越完善。”正是此意。孔子时期的主张“仁”并不是现在理解的仁爱、仁义、仁德等解释,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纵观《论语》全文,就能发现孔子对“仁”的定义十分宽泛,驳杂,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仁”和“礼”贯穿始终,但每个“仁”表述的目标和意义都有差异。《礼记·乐记》中讲“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意为声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声音,那么《韶》《武》乐中的“善”可以看作是孔子政治思想主张的分支,也就是说“善”也有其政治层面的作用。

“善”包含“美”的审美愉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种可以影响孔子的食欲味觉的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精神的食粮。如果说感官上是“美”,那么精神上说是“善”,精神的“善”是通过感官的“美”来获取的。那么就不难理解,孔子主张的“仁”是“礼”和“乐”的主旨,“礼”和“乐”是“仁”不同方向的表象显现。像大三和弦一样,以主音1为基准,向上构成音程三音3和五音5,三音和五音在和弦中分别是对主音1不同程度的解释和表现,同时三者相辅相成才能稳定之至,当三个音同时响起,就像乐队演奏时的情感、音乐、表现形式同时迸发,给观众展现出三维立体的音乐形态,那么“善”是包含“美”的美学观点,这与上文中的“美”相同。

“善”是“美”的艺术内涵。西周初年制定的雅乐体系,从音乐角度上看,它是音乐中的一种题材,历史上被重视的原因是雅乐和当时的律法、礼仪共同构成了统治阶级的内外支柱。《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颜渊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实行夏朝的律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武)》;舍弃郑国乐曲,远离谄媚之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郑音是当时的新音乐,是郑国风俗,每年三月年轻男女在溱、洧两河之上,嬉笑欢乐,互赠香草,以示爱情。象征自由,不拘政律。孔子认为“乐”有教化心性的作用,礼乐的社会功能对国家的盛衰有决定性作用。反对“郑音”是因为它的内容不符合仁政,从根本上对国家的统治是有害无利的;在《论语·阳货》中又这样讲道:“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憎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恶郑国的乐曲淆乱典雅正统的乐曲,憎恶用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可见孔子对它已然达到了憎恨的程度。对郑诗《关雎》 ⑤的评价却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⑥可见孔子认为放荡淫乐的音乐能乱人心性、混淆主次致使國家走向衰亡。也就是说在孔子“德为先”的思想主张中,一切艺术行为只要符合政治标准,就可被认为“善”,本文称“善”是孔子音乐视角下评价的《韶》《武》乐,“善”是孔子音乐视角下的政治标准。

四、“尽美、尽善”纵横探析

《武》乐或许胜于《韶》乐。孔子对《韶》做出“尽美、尽善”的高度评价,对《武》的评价则是“尽美,未尽善”,这并不是说《武》乐不如《韶》乐,相信孔子本意也不是针对乐舞本身。可以从孔子的音乐水平和《韶》《武》乐在当时的状况来进行分析。

首先,孔子本身对乐的研习,已经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从“孔子学琴与师襄子” ⑦的故事中,不仅看到孔子对音乐的刻苦钻研精神,而且大致了解到孔子在当时的音乐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论语·八佾》中也可看出孔子对乐的理解程度。子语鲁大师乐⑧,曰:“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已成。”意思是“奏乐的过程是可以明白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洪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随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这是孔子在给鲁国乐官讲述如何演奏乐的章句,也是孔子对乐进展的分析,说明孔子当时在音乐界的地位和审美水平也是相当之高,甚至超越了鲁国乐师。

其次,从史实中对比音乐状况可知,虞舜时期的《韶》乐主要演奏乐器是萧,故原名称为《萧韶》,因舞蹈有九次变化又名《九辩》,歌曲有九段,又叫《九歌》。从乐器种类、乐舞形式、情感内容可能是较为单一⑨,只是变化和场面比舜之前的乐要复杂和新颖,再加上舜时期顺应时代的禅让制度,让人们认为《韶》乐舞宏大,内容和谐,然后“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能《武》相比《韶》内容要更加丰富,再者,相比舜时期,周时期的音乐发展更为全面,乐器也已达到一定数量的类别,乐律也相当完善,在孔子对宾牟贾 ⑩评价《武》时,分别从乐律、舞蹈、场面、内容甚至演员姿势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让人们了解到《武》乐比《韶》乐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未尽善”的缺憾在于《武》乐是展现武王以武力夺取统治地位,虽在当时符合民众向往,但武力终究不是“仁、礼”之举,所以“善”可能是“仁”在音乐视角方面的一种解释,才有了孔子的“未尽善”的评价。

所以本文认为,孔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并非认为《韶》不如《武》,而是《武》可能更胜于《韶》。如果说《韶》乐胜于《武》乐,那有很大可能并不符合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通过对这一评价的纵横分析,笔者大胆设想春秋时期的音乐虽然显露出它特有的独立性,但终究是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孔子的审美标准实则是以乐的“美”,这一潜意识中的艺术审美标准来唤起听者心性中道德与社会层面的“美”,使二者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贯通,从而达到“善”的教化目标。如果没有“美”的显露,“善”的内涵难以被感知和推崇,单纯只有美,则又容易背离“美”这一范畴被定义时的初衷。⑪

五、结语

从孔子“尽美、尽善”的音乐思想中可以看到,“善”需要“美”,即音乐中蕴含的内容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展现出来,是要充分体现出内容与形式、审美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因此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使观者的情感与之融合,使心灵得到洗礼,还可以发挥他的人性教化功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善,从而引发思考,这便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这一乐教思想于今时今日依然值得被重视与应用。

注释:

①说文解字中有“美”和“善”同意,都是“吉、好”的意思,本文取不同意思。

②一是《云门》,为皇帝乐舞;二是《咸池》,为唐尧乐舞;三是《大韶》,为虞舜的乐舞;四是《大夏》,为夏禹的乐舞;五是《大濩》,是商汤的乐舞;六为《大武》,为周武王的乐舞。

③譱(shàn);羑(yǒu)地名,进善也。从羊久声。文王拘羑里,在汤阴。羊在古代代表吉祥,这四字都由“羊”组成,四字作“吉祥”之意,后来将其作“好、善”来讲。

④《韶》《武》是古代大型乐舞,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诗词等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不能用现在讲的“音乐”一词涵盖,故此单作“乐”字。后文出现的“乐”字也是如此,不再做注解。

⑤《国语·周南·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诗句。

⑥《论语·八佾》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⑦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三次让孔子学习新曲子,孔子都认为自己没有达到音乐本身的境界,最后终于悟出音乐的精髓,令师襄子刮目相看,佩服之至。

⑧语;对;大:读tài从“太”;太师:乐官名。鲁大师乐:为鲁国服务的至高乐师。

⑨现如今人们对《韶》的理解只能从很少的史料记载中进行分析,本文仅从历史上乐器数量、种类、乐律、舞蹈等多方面来进行对比而得结论。

⑩《礼记·乐记》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

⑪本文倾向于《武》乐可能胜于《韶》乐这一看法,因为在这一时期,想要以美学视角看待乐,就不应带着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它所展现的内容是否有它政治作用,或許伟大的孔子自身也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有悖于儒家思想主张。

参考文献:

[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魏)何宴,(宋)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8]王梦鸥.礼记今译今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9]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0.

作者简介:

高杰,男,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音乐史。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如何管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小孩
孔子师项橐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