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要】 所谓“思考”,并不是泼冷水,而是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中的一些问题。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先弄清问题症结、理清思路抓手、分清主体责任,切忌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95-02
所谓“思考”,并不是泼冷水,而是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中的一些问题。2019年3月18日,習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讲话”),提出“八个统一”的目标要求①。座谈会结束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战线迅速兴起了新一轮“教改热”,短时间内涌现出一批教改成果和教改名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热”?下面结合学习习总书记“3.18讲话”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往哪改”“为何改”“改什么”“谁来改”等问题,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铸魂育人的“方向盘”不能偏
方向问题历来是根本问题。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有一个往哪个方向改革,往哪个方向创新的问题。就是首先要弄清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方向在哪里,然后才能确定怎么改、改什么。在这个目标方向问题上,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说得很明确,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切改革创新,都要围绕“铸魂育人”这个根本目标来进行。
具体讲:(一)要有利于根本目标的达成。何谓“铸魂育人”?毛主席曾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②可见“铸魂育人”的“魂”,讲的主要是“正确的政治观点”。(二)要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三观。“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铸魂育人的目标也就基本落实了。(三)要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讲“铸魂育人”,又讲“立德树人”,到最后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至少要符合上述“三个有利于”,才是真正的“守正创新”。
二、提质增效的“初发心”不能忘
“初发心”本是佛家语,意指做一件事情最早的动念、最初的动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初心”。习总书记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初心”这个概念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教法等方面,都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和比较成功的经验。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面临着一个“为何改”的问题,也就是“改革创新”的初心是什么或者动机是什么的问题。
(一)端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其初心或者动机,只能是为了“提质增效”,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而不能是“为了改而改”。高校“思政课”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事关重大,现有的那些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需要坚持和发扬,决不能为了“一阵风”“赶时髦”而刻意标新立异、刻意求新求变,将本来行之有效的传统优势改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热”本身是好现象,但是千万不能忘了“思政课”教改的初心。
(二)校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标靶。“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提质增效”,还应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本校实际,即“校情”和“学情”,真正搞清楚制约本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由是什么。找准病灶,对症给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除了“双一流”“985”“211”高校之外,还有大量其他高校,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忌“照葫芦画瓢”式地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做法;相反,应当立足于本校的校情和学情,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去寻找“提质增效”的方法途径。
(三)避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噱头。热衷于“上网”“见报”“搞噱头”,不是教学改革,而是舍本逐末。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师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吸引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同时也为了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放下了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道尊严”,变身为唱歌、跳舞、饶舌的“优伶小丑”,一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喝彩”。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讲,这样做有一定道理。但是“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把“铸魂育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娱乐化、把高校教师“幼儿园化”,不该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不能单纯为了出经验、出做法、出彩头而哗众取宠,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教改“噱头”。
三、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不能丢
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事实上,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做出了限定。有些东西可以改,比如说教学的形式手段;有些东西不能改,比如教学内容和结论。尤其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不能说改就改,一定要慎思明辨而后行。也就是说,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东西,应该坚持继承,而不能丢弃。就现有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言,有很多形式手段上的东西可以改,但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这一点不能丢。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取“参观见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认同和国情社情的切身体会。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应用技术类课程毕竟不同,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除了要讲清“怎么做”,它还要讲清“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是在人的头脑里面搞建设,离开了课堂教学或者理论灌输这个主渠道,依靠“实践教学”是不可能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
(二)“键对键”与“面对面”。充分利用“慕课”“微课”,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教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③,“键对键”虽有其特殊优势,却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主体地位。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其辩证性、灵活性、复杂性、多样性更非其他课程可比,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现场课堂教学,更不是“网络教学”或者“人工智能”所能取代得了的。
(三)“翻转课堂”与“教师主导”。“翻转课堂”是近年比较常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之一,其特点在于打破“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主讲”,其主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优点非常明显。但是“翻转课堂”对学生素质要求高,对学校“班额”要求高,因此适用性稍差,并不适合目前多数民办院校“大班额”“超大班额”为主的“思政课”课堂。同时“翻转课堂”的目的并非真正让学生主导课堂,让教师成为配角或者下岗,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更好地主导课堂。特别就“思政课”而言,“教师主导”的局面也不应当因为“教学改革”而轻易改变。
四、教学改革的“责任人”不能少
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等“六项要求”。④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而且责无旁贷。但是,“思政课”教师却不能也不应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唯一责任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究竟该由“谁来改”,“改革主体”究竟是谁,“责权利”如何界定,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的。其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校各院系、各专业都面临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思政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发挥作用的同时,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体系也应当自觉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政课”本身更多是一种“显性教育”,其教学安排,不管是在课时量上,还是在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里面所占的分量,都是有数的、有限的。要解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问题,光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和院部机关的作风建设,甚至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这些无处不在的“隐性教育”资源,都应包含在“大思政”的范畴之内。
(三)“教师队伍”与“全员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的数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此外,高校党委要关心关怀“思政课”队伍建设,积极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比如相对现代的教学设备、相对宽容的环境氛围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思政课”教师减负,减少非教学性任务的安排,少搞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真正下力解决一些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比如“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问题。总而言之,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先弄清问题症结、理清思路抓手、分清主体责任,切忌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搞成“浮夸风”“大跃进”。
注释:
①④《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1版。
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③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問题》,《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吴式颖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